新型大分子硅烷偶联剂的合成与应用研究

来源 :常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ei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是由一种或多种无机填料(增强体)分散于高分子聚合物(基体)中形成,其最大特点既保持原有基体材料主要性能,又能够通过复合效应获得新性能。但大多数的增强材料具有极性的亲水表面,难以与非极性的聚合物基体形成有效的界面结合,导致复合材料的性能较差。因此,通常使用偶联剂来改善复合材料增强体与基体之间的相容性。传统的小分子偶联剂与聚合物基体之间的物理作用较弱,改性后的复合材料性能往往不能达到使用要求。而采用大分子偶联剂时,不仅能够与聚合物基体分子链之间形成较强的物理缠结,而且可以通过改变分子结构和分子量实现对复合材料界面结构的控制和优化。  本论文以苯乙烯(St)、甲基丙烯酸丁酯(BMA)和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为反应单体,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制备嵌段、梳形两种不同结构的大分子偶联剂,分别对三元乙丙橡胶(EPDM)/二氧化硅(SiO2)、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二氧化硅(SiO2)复合材料进行改性,并对比研究不同分子量的大分子偶联剂对两种复合材料体系性能的影响。又以三元乙丙橡胶(EPDM)、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为反应物,通过传统自由基聚合制备一系列不同接枝率的大分子偶联剂,并研究不同接枝率的大分子偶联剂对EPDM/SiO2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界面层组成与复合材料性能之间的关系,还讨论了二氧化硅表面接枝不同甲基丙烯酸酯类单体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紫外光谱(UV)、核磁共振(1H-NMR)、凝胶渗透色谱(GPC)等对大分子偶联剂结构和组成进行表征;利用热失重仪(TGA)分析了大分子偶联剂的热稳定性;通过电子万能试验机和动态热机械分析仪(DMA)对改性前后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复合材料改性前后的断面形貌。实验结果表明:经大分子硅烷偶联剂改性后的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得到显著提高,界面相容性得到明显改善。经大分子硅烷偶联剂EPDM-g-(MMA-co-KH570)改性后的 EPDM/SiO2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撕裂强度比未经偶联剂处理的 EPDM/SiO2复合材料分别提高了109.4%和44.0%,综合性能较佳。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研究,针对课堂具体教学,提出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途径,对于促进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强调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用多样化的学生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通过体验来进行有效的学习.高三
在传统的初中化学教学课堂,基本上是老师一人主宰整个课堂,实现满堂灌、填鸭式教学,而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往往凭想象准备一堂课.随着我校协同教学模式的引进,教研组、备课组
初中数学是一个整体,现在中有一部分新同学就是对初一数学不够重视,在进入初二后,发现跟不上老师的进度,感觉学习数学越来越吃力,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初一数学的基础性,重视不
学好物理概念是提高学生物理学习能力的基础.弄清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掌握它们的属性和特性,就要让学生掌握思维方法,体验知识形成,实现知识迁移,这是避免概念混淆,理解误
本论文采用添加型导电涂料,论述了导电涂料的导电机理,并对化学镀铜、化学镀镍的过程及机理进行了研究。利用聚丙烯腈纤维化学镀铜镍制得导电纤维并与镍粉构成混合填料制成导电
传统的生物教学常常是片面地追求基本知识的传授,人为地割裂了生物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新课程改革要求把教育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教育回归生活.因此,必须实施生物生活化教学.
新课程理念认为:科学的本质是探究,科学教学的宗旨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本文结合笔者教学实践,就如何“优化探究方法,提高教学实效”这一问题谈点自己的看法.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计算能力的优化和逻辑思辨能力的提高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为了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质量,一线的数学教师必须革新观念,不断探究新的
2014年乐山市中考数学的试卷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加大了对过程性、探究性、创新性和应用性等问题考查的密度.试卷力求体现的价值追求是有利于引导和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