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鼓秧歌的审美形态研究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yangls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晋北地区劳动人民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创造了一种反应当地生活、思想情愫,具有一定审美特质的艺术表现形式------踢鼓秧歌。它主要分布在雁门关南北和内蒙靠近山西的部分地区,源流于朔州。踢鼓秧歌的特点以民间舞蹈为主,最主要的表演角色有:鼓子(男角)和拉花(女角)。其中拉花的表演集武术与戏曲于一体,其表演风格抒情、柔美、俏皮、灵活、奔放,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极高的舞蹈审美价值。本文主要立足从舞蹈审美的角度出发,在收集整理关于踢鼓秧歌的历史渊源、地理分布、民俗生活等方面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自当地采风而取得的鼓子跟拉花的元素动作,从踢鼓秧歌的表演形态和动作形态上分析它的审美形态,分析拉花的舞蹈动作在审美上的特点,再从舞蹈作品中分析当代民族性意识及文化价值取向,探索现代民间舞创作的舞蹈审美趋势,力求用”解构式”的创作手法,对拉花的舞蹈元素动作进行分解重组,打破传统的音乐节奏、动作时空设置与发力方式,从分解的动作中探寻个性化的动态语言,并再从新布局本来的传统舞蹈语汇。最终将带有风格特色的舞蹈语言概括、凝聚起来进行更深层次的升华,形成契合现代审美规律的舞蹈语汇,体现人类所追求的审美逸想。既强调保留当地拉花舞蹈表演原有的抒情、柔美、俏皮、灵活、奔放的女性特征和文化特征的同时,对它外在的肢体表演进行肢解重构,从多角度的人性思考当中达到个性化的追求。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踢鼓秧歌的有效传承与发展的规律,从本质上说就是探寻民族传统的舞蹈审美文化与现代舞蹈审美文化的关系,有效的从精神上进行再生产才是踢鼓秧歌传承与发展理论的正确出发点。所以,踢鼓秧歌民间舞蹈传承与发展的应用研究,应从探索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的有效途径出发。在此笔者着力探寻如何以舞台艺术舞蹈来诠释与发展民族民间舞蹈文化。通过在民族的、传统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在新形势下不断创新,不断填补踢鼓秧歌在作品和表演方面的空白,使更多的群众通过观赏舞台上的踢鼓秧歌舞蹈来增加他们的关注与了解。将这种传统舞蹈通过课堂教学、专业研究和群众参与三种方式进行传承与发展,这样才能形成合力,真正意义上对踢鼓秧歌进行传承和发展。
其他文献
城镇化是当前快速发展的中国社会一个不可逆的大趋势,也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的“大引擎”。由于地壳活动趋于活跃、气候变化异常等自然因素,以及过度开发
近年来,利用地磁场作为位置指纹的室内定位技术显示出其独特的优越特性(如无需基础设施、精度高、稳定等),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在众多基于地磁场的室内定位算法中,粒子滤波
清明藕合了上巳、寒食两个习俗节日的内容,从而同时兼有时令与节日两重解读意义。故不但历代题咏篇什积累甚多,而且民俗活动也名目繁杂,成为大、小传统均共同关注的节日,体现
通过对米非司酮终止意外妊娠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的回顾,分析生殖健康科研的一些特点,从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出发,实施转化医学研究,加强基础与临床的结合,建立科技创新团队,
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政治教师的人格在政治课教学中的重要示范作用,只有政治教师自身具备优秀的品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才能教育学生,培养他们优良的品德和世界观。
上海作为最早实行引进人才居住制度的城市并随着“四个中心”建设的提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来从业人员涌入。他们是一群地方政府和企业极力想挽留住的人才。但他们渴求在事
采用光学显微镜和半薄切片技术对金粉蕨(Onychium siliculosum(Desv.)C.Chr.)的配子体发育及其无配子生殖进行了研究。金粉蕨孢子黄褐色,具三裂缝,孢子萌发时先产生假根,然后长出
根据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与耐克公司合作对德国、俄罗斯、中国等国家的青少年身体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显示,如果不改变目前的现状,由于青少年缺乏运动,这一代将是有史以来第一
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能够大大地提高课堂的活跃性,更好地调动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情况,谈一谈在小学生数学课堂中情境教学、创设情境的一
<正>为了规范并促进我国干细胞治疗研究,保证干细胞制剂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在现阶段国际上已取得的有关干细胞生物学知识、干细胞临床应用研究进展和细胞产品质量控制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