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晋北地区劳动人民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创造了一种反应当地生活、思想情愫,具有一定审美特质的艺术表现形式------踢鼓秧歌。它主要分布在雁门关南北和内蒙靠近山西的部分地区,源流于朔州。踢鼓秧歌的特点以民间舞蹈为主,最主要的表演角色有:鼓子(男角)和拉花(女角)。其中拉花的表演集武术与戏曲于一体,其表演风格抒情、柔美、俏皮、灵活、奔放,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极高的舞蹈审美价值。本文主要立足从舞蹈审美的角度出发,在收集整理关于踢鼓秧歌的历史渊源、地理分布、民俗生活等方面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自当地采风而取得的鼓子跟拉花的元素动作,从踢鼓秧歌的表演形态和动作形态上分析它的审美形态,分析拉花的舞蹈动作在审美上的特点,再从舞蹈作品中分析当代民族性意识及文化价值取向,探索现代民间舞创作的舞蹈审美趋势,力求用”解构式”的创作手法,对拉花的舞蹈元素动作进行分解重组,打破传统的音乐节奏、动作时空设置与发力方式,从分解的动作中探寻个性化的动态语言,并再从新布局本来的传统舞蹈语汇。最终将带有风格特色的舞蹈语言概括、凝聚起来进行更深层次的升华,形成契合现代审美规律的舞蹈语汇,体现人类所追求的审美逸想。既强调保留当地拉花舞蹈表演原有的抒情、柔美、俏皮、灵活、奔放的女性特征和文化特征的同时,对它外在的肢体表演进行肢解重构,从多角度的人性思考当中达到个性化的追求。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踢鼓秧歌的有效传承与发展的规律,从本质上说就是探寻民族传统的舞蹈审美文化与现代舞蹈审美文化的关系,有效的从精神上进行再生产才是踢鼓秧歌传承与发展理论的正确出发点。所以,踢鼓秧歌民间舞蹈传承与发展的应用研究,应从探索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的有效途径出发。在此笔者着力探寻如何以舞台艺术舞蹈来诠释与发展民族民间舞蹈文化。通过在民族的、传统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在新形势下不断创新,不断填补踢鼓秧歌在作品和表演方面的空白,使更多的群众通过观赏舞台上的踢鼓秧歌舞蹈来增加他们的关注与了解。将这种传统舞蹈通过课堂教学、专业研究和群众参与三种方式进行传承与发展,这样才能形成合力,真正意义上对踢鼓秧歌进行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