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研究在经历了文化转向后,学者们将视角从翻译的语言功能转移到注重对其文化功能的研究上来。而当今的中国社会恰好处于一个更加重视建立文化自信的时期。建立文化自信既是内在活动,即使国人更深入地了解和理解祖国的文化内核,同时也是外在活动,即向外界展示和传播本国的历史文化内涵。而文化专有项作为文化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传播中国文化和建立文化自信的责任,因此对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研究具有急迫性和相当重要的意义。国内外学者对文化专有项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其中西班牙学者哈维尔·弗朗哥·艾克西拉提出的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较全面合理。他将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分为文化保留和文化替换两大类,以保留原语文化的多少为尺度划分其策略归属,文化保留策略包括重复(repetition)、音译(orthographic adaptation)、语言翻译(linguistic translation)、文外解释(extratextual gloss)和文内解释(intratextual gloss),文化替换策略包括同义词(synonymy)、有限世界化(limited universalization)、绝对世界化(absolute universalization)、同化(naturalization)、删除(deletion)和自创(autonomous creation)。同时,在霍姆斯、图里、Venuti等描述性翻译学派学者的影响下,艾克西拉提出了影响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相关因素,分为四大类:文本内因素(intratextual parameter)、文本因素(textual parameter)、超文本因素(supratextual parameter)和文化专有项的本质(the nature of the CSI)。莫言小说《蛙》的叙事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至21世纪初结束,在时间上跨越了当代中国最重要的历史时期之一,小说内容以计划生育政策为主线,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反映出新中国近60年的农村生育史,包含许多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专有项内容。小说的译者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也通过《蛙》的翻译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极高的赞誉。葛浩文以美国本土出生的中国文学翻译家的杂糅身份,翻译现当代中国经典文学作品,跨越了文化的边界,实现了跨文化的翻译操纵,并在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收获了如潮的好评。因此,本文选择从葛浩文的英译版Frog入手,基于奈达、纽马克等学者对文化专有项的分类以及《蛙》的文本内容,对小说中所涉及到的文化专有项进行再分类,并对其翻译和策略选择进行归纳总结。其次,本文基于艾克西拉的翻译策略归属对数据进行分析,探讨其文化专有项(CSIs)的翻译策略偏好是偏向文化保留还是文化替换。同时,本文基于艾克西拉提出的影响译者翻译的因素,通过描述性的分析回溯可能对葛浩文的翻译策略选择产生影响的各类因素。最后,由于葛浩文的英译本取得了良好的读者接受情况,本文试图从葛浩文的翻译策略选择中探究文化专有项的有效翻译模式,并希望该研究为将来中国现当代经典作品中文化专有项的翻译提供参考。本研究共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章介绍了作家作品和译者译作,同时阐明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和方法;第二章追溯了前人对文化专有项、描述性翻译和葛浩文及其译著的研究,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研究的重要性;第三章建立了以艾克西拉和描述性翻译研究为基础的理论框架,并借鉴纽马克和奈达等著名学者的研究、在基于《蛙》及其译文的文本内容上提出了新的文化专有项分类;第四章在提出的新分类下将理论应用于文本分析,并探究第一章提出的研究问题;最后,通过分析在第五章得出结论。研究发现葛浩文对于文化专有项的翻译更倾向于使用文化保留策略,即注重源语文化胜过译语文化,这种选择倾向是文本外因素、文本内因素及文化专有项本质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同时本研究在文末提出了对应分类下的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