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4种石首鱼类的鱼体形态差异、耳石形态、传统耳石形态分析方法对鱼类种类的识别、生物学因素对耳石形态的影响、耳石大小与鱼体大小的关系、幼鱼的日龄鉴定、产卵期推算、体长和体重生长特性。
1、4种石首鱼形态差异和判别分析
运用3种多元分析方法,采用21个形态性状对黄唇鱼旧ahaba flavolabiata)、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丁氏<鱼或>Wak tingi)以及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4种石首鱼的种间形态差异进行了定量比较研究。结果表明,4种石首鱼的形态差异显著,头部性状以及臀鳍条数、脊椎骨数、幽门盲囊数是决定4种石首鱼的主要性状,黄唇鱼与丁氏鱼或、大黄鱼、棘头梅童鱼的差异逐渐增大;大黄鱼与黄唇鱼、丁氏<鱼或>的差异相当,而大黄鱼和棘头梅童鱼形态差异较小。以逐步判别分析方法建立了4种石首鱼类的判别函数,判别准确率分别为:98.31%~100%(P1)和98.36~100%(P2),综合叛别率99.46%。
2、耳石形态、微结构及其在种类识别中的应用
矢耳石呈长圆形或者盾形,基叶、翼叶、后基叶、副基叶以及中央突均不发达,一般主凹槽明显且贯穿整个耳石,背面或具数个圆形晶状突或具尖形晶状突或两者兼有。星耳石翼叶较基叶发达,中央突发达,为粗壮突起,四周边缘分布数量不等的叶形晶状突,为宽叶形或窄叶形。黄唇鱼、大黄鱼和棘头梅童鱼的微耳石略呈纺锤体形,丁氏鱼或的微耳石略呈长方形。
矢耳石长与矢耳石高之比的平均值在1.259~1.890之间,星耳石长与星耳石高之比的平均值在1.332~1.531之间,微耳石长高之比的平均值在0.643~0.716之间。矢耳石长度与体长的百分比都在4~6之间,矢耳石高度与体长的百分比都在2~5之间变动。 矢耳石上仅有一个中心核和一个原基,未发现有异常的现象;而星耳石大部分具1个中心核和1个原基,但也有少数耳石具有1个以上的中心核或原基,包括1个中心核2个原基、2个中心核2个原基等多种形式。
用耳石传统形态分析方法对4个种类识别效果进行了研究,耳石形态存在体长效应。矢耳石对4个种类的判别成功率为94.86%,星耳石对3个种类(黄唇鱼除外)的判别成功率为92.70%;矢耳石和星耳石3个种类(黄唇鱼除外)的联合判别效果为98.54%。由此可见,传统形态分析方法是鱼类种类识别的有效工具。
3、黄唇鱼和棘头梅童鱼矢耳石大小与鱼体大小关系
黄唇鱼和棘头梅童鱼矢耳石大小与鱼体大小均呈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长半径与体长以及长半径与短半径之间均呈显著的线性关系;耳石重与体重、耳石重与体长以及耳石厚与体长之间呈显著的幂函数相关;另外,棘头梅童鱼的矢耳石长半径与体重、矢耳石重与矢耳石长之间也呈显著的幂函数相关,而黄唇鱼的矢耳石长半径与体重、矢耳石重与矢耳石长之间呈显著的指数相关。
4、黄唇鱼和棘头梅童鱼的生长特性和产卵期
黄唇鱼和棘头梅童鱼幼鱼体长和体重生长符合线性模型或指数模型,指数模型符合程度优于线性模型。体重生长均为匀速生长。珠江口黄唇鱼幼鱼体长和体重平均生长率分别为0.5527mm/d和1.5974g/d,特定生长率分别为0.27%/d和0.82%/d。珠江口棘头梅童鱼体长和体重平均生长率分别为0.2545mm/d和0.0803g/d,特定生长率分别为0.44%/d和1.38%/d。根据目龄的推算,黄唇鱼的产卵期主要集中在3月、4月和5月份,棘头梅童鱼的产卵期主要集中在2月、4月和5月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