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日本作家椎名麟三是日本第一次战后派文学的代表作家。在探究他的文学作品时,需要考察发生在他生命中的两大具有转折意义的事件。一是1931年统治当局到处搜捕共产党员,椎名麟三潜往东京,由于叛徒举报,不得不在牢狱之中度过自己的青春时代。另一件事是他在1950年的圣诞前夕选择开始信仰基督教。被捕入狱的生活里,椎名麟三偶然接触到了尼采的作品,并且利用尼采书中的“权利的意志”,宣布了“转向”。由于尼采作品里面提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作家椎名麟三是日本第一次战后派文学的代表作家。在探究他的文学作品时,需要考察发生在他生命中的两大具有转折意义的事件。一是1931年统治当局到处搜捕共产党员,椎名麟三潜往东京,由于叛徒举报,不得不在牢狱之中度过自己的青春时代。另一件事是他在1950年的圣诞前夕选择开始信仰基督教。被捕入狱的生活里,椎名麟三偶然接触到了尼采的作品,并且利用尼采书中的“权利的意志”,宣布了“转向”。由于尼采作品里面提到很多存在主义作家,椎名麟三从这些作品中知道了对他人生起到重要意义的另一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读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恶灵》时,深受感动,并且以此为契机,立志成为一名作家。椎名麟三凭借1947年在《展望》上发表的《深夜的酒宴》登上日本文坛。椎名麟三的一生是不断与“死的虚无”斗争的一生,也是不断追求“真正的自由”的一生。为了彻底地克服死亡的存在,1950年他选择加入基督教。椎名麟三作品的关键词是“死”“自由”“虚无”。可以确定的是这些作品也构成了他的文学主题。他一生执着追求的“真正的自由”无非就是“克服死亡的自由”。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永远的序章》这部作品是他第一次直面正视死亡这一主题。主人公砂川安太被设定为还剩三个月生命的人物,在死亡笼罩的阴影下,椎名麟三试图探寻生的可能性以及克服死亡的自由。本论文参考迄今为止的相关研究,继续对“克服死的自由”这一主题进行探究。并且在考察椎名麟三这一作家的精神史之后,试图解明其追求“克服死的自由”背后的原因。本论文由三章构成。第一章主要是探究椎名麟三初期作品里“死”和“自由”的问题。然后,通过作品的精读分析之后,主要从主人公砂川安太的角度来考察其在死亡迫近的六天时间里对自由的探求。最后一章解明作者的探求原因。
其他文献
南部县地处川北,境内多山,土地贫瘠,农业的相对落后导致了当地盐业的盛行,并逐渐在清代形成了以农盐并重为主的经济结构。清初外省移民迁入,使南部县得到进一步开发,社会文化也更加多元与复杂。而清朝历代知县对南部县进行积极治理,至今仍保存数量丰富的档案。《南部档案》中的资料主要集中于清后期。除损坏和遗失等外界因素外,清前期百姓因经济贫乏而忌讼也是原因之一。此外,自道光朝起,县衙告状中出现大量已被社会调解过
本文试图通过对位于山东省东部的样本村落Y村进行调查研究,从而对近些年来宗族在华北地区村庄政治和村庄治理中所起的作用进行理论分析。顺沿历史轨迹,重述文化谱系,通过实地探访,本文在分析宗族在文化及组织层面上的两重存在及其发展变迁的基础上,以乡村治理为落脚点,对宗族如何影响村庄公共物品的建设和提供,如何促进其从文化资源向治理资源的转化,以及如何合理利用并积极对待宗族这种积极的社会资本等方面做进一步的探讨
过往对史学文本翻译的研究往往集中于史实的准确传达而忽略了对其中文学性的传神展现。丘吉尔的史学名著《英语民族史》作为兼具历史性与文学性的典型作品,既是对历史事实的忠实与完整记录,又在其中彰显了作者本人出神入化的语言才能。本文以此书的第十五与十六章为例,将史学文本严谨的历史性和动人的文学性两者同时纳入考量,从英语文体学的角度对史学文本的语音、词汇、句法、篇章等四个层面进行针对性的分析与解读,从而形成对
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盗窃、诈骗等财产犯罪也呈现出网络化和数字化的势头。借助于信息网络的便捷与高效,此类犯罪往往呈现出破坏性大、范围宽广、隐蔽性强的特点,这对我国的司法实践无疑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在案件审理时往往出现公诉机关以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起诉但法院最终判处他罪的情形。1对此究竟以公诉机关提起的罪名处罚,还是以相关财产犯罪处罚,成为司法实践的难题。这源于计算机犯罪、网络犯罪相关理论缺失。因此
我国的民间信仰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议题。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民间信仰体系伴随着社会经济变迁而逐步复苏。而民间信仰中的伦理道德,以及其背后的对世界的认知,至今依然存在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成为理解中国社会变迁的深层问题。对民间信仰的研究,是真正理解当前中国社会变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本文以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的一个偏远山村赵村作为研究地点,通过回溯村子的的历史,观察村里人的计时方式,参与他们的丧葬活动和祭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为2010—2017年间的蒙古文学学校教育。论文以学科理论,文艺学,教育学视角对2010—2017年间各高校蒙古文学学校教育进行梳理和研究,进而探究蒙古文学学科史发展规律和学科规训。论文的史料包括:2010—2017年间各高校的蒙古语言文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蒙古文学学科硕士、博士培养方案以及导师队伍,蒙古文学课程教材,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等。论文由绪论,正文(一—三章),结语,附
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高度重视民族经济发展,于1933年发起了为期5年不同主题的“国货年”运动,其中1934年“妇女国货年”是唯一以性别定位的国货年。本文以此为案例,考察近代中国民族主义语境下的女性解放,研究资料主要来源1934年民国报刊杂志和相关档案文献。通过阐述该运动的社会背景与展开情况,得出运动缘起于女性消费主体地位的提高,而当时盛行的崇洋风尚作为潜在矛盾,成为后续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运
计算机辅助口译训练,简称CAIT,指使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来辅助促进口译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学界对于技术工具在口译课堂训练中的使用有描述性、实证性与理论研究,对计算机辅助自主学习环境及其使用效果的相关实证研究数量较少。在口译学习中,学生译员对于高质量自主练习的需求日益增加,如果计算机辅助自主学习环境能够提升自主训练体验与效果,将会促进口译教学与实践的多样性发展。本研究旨在研究计算机辅助环境中的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大、总产量高,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近年来我国农业产业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影响,结构不断进行调整以适应社会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我国的发展需求,保证农产品的高产稳产和种植方法的科学合理是当前我国所提倡的。吉林省作为我国玉米的主产区,素有“黄金玉米带”的美誉。在政策改革的影响下吉林省玉米种植面积虽有所缩减,但仍然是吉林省主要粮食作
自2014年起,我国GDP增速回稳,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制造业大幅拉动产值的现象见顶回落,规模红利逐渐褪去,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的弊端日益显现。在此背景下,人们开始关注经济效率与生态效率,寻求通过更少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实现更大产出。本文借鉴工业社会代谢理论中的物质流分析法,建立了我国经济系统物质流账户,并运用其中的投入产出指标构建了完善的生态效率评价体系,弥补了过去生态效率依靠单一指标评价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