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津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地处汾河谷地,与陕西省相邻。河津方言属于中原官话汾河片,方言内部可以分为四个小片,分别为:城区片、北坡片、下化片和汾南片。本文主要研究河津方言的时体问题。全文包括绪论、河津方言的体貌系统、河津方言的时制助词和结语四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河津地理概况、人文历史、方言归属、河津方言的声韵调系统、选题意义、研究内容和方法等等。第二章主要研究河津方言的体貌系统。文章首先从方言体标记的实际功能和用法出发,对河津方言的体貌标记进行界定和命名。然后从共时方面对河津方言体貌的用法进行研究,同时对部分体标记的历时演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考察。通过研究和考察,建立了河津方言的体貌系统。河津方言存在完整的体貌系统,体包括“实现体、经历体、完成体、起始体、进行体、持续体和达成体”七种,其中前三种为完整体,后四种为非完整体。貌包括“动量减小貌、反复貌和随意貌”三种。在研究过程中,本文主要以普通话为参照系分析方言和普通话的异同点。本文对联系紧密的体标记进行比较和区分后,认为只有观察范围有交集的体标记才有可能产生联系。最后,本文根据体标记可以搭配词类类型的多少,认为河津方言的体标记应该分为四层:第一层为实现体;第二层包括经历体和完成体;第三层包括持续体和达成体;第四层包括起始体和进行体。由第一层到第四层,体标记的活动性依次减弱,同一层内的体标记活动性大致相同。同时,通过分析河津方言体标记的用法,本文认为,体标记的观察角度决定了它可以搭配的词的类型,体标记在时轴上的观察范围大致决定了它可以搭配词的多少。观察事件的角度,可以决定什么样的词可以与哪一种体标记搭配。第三章主要探讨河津方言的时制问题和时制助词,据调查,河津方言存在表示“先事时”意义的时制助词“去”,表示“当事时”意义的语气词兼时制助词“呀”和表示“后事时”意义的时制助词“得、也”。另外,通过描写河津方言时制助词“去”在共时平面的用法,本文认为,河津方言时制助词的语法化过程为“趋向补语>连动式后段>完成(实现)体标记>时制助词”。关于表达“先事时”意义的时制助词“去”的来源,本文认为,其来源于古代汉语的趋向动词“去”。河津方言无法建立起时制范畴,但存在着时制助词。与普通话相比较,它不是完全依靠词汇手段来表达时制。这体现了河津方言的独特性,也反映了过渡带上方言时制表达的特点。第四章为结语部分,主要总结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