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黑人为主的民权运动在美国国内风起云涌,唤醒了美国亚裔群体对自身权利与身份的思考,推动了美国亚裔文学创作的繁荣,也引起了学术界对亚裔文学的关注和兴趣。经过30多年的努力,美国亚裔文学逐渐改变了其被忽略和被边缘化的的地位,已经进入或正在进入美国主流文学。美国华裔文学作为其中重要的一支,在美国当代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中也逐步受到关注并形成比较繁荣的局面。
认同/身份1问题一直是美国华裔/亚裔文学研究关注的焦点。中美两国学术界对此问题的探讨已经跨越了文学研究的范畴,并不断地从社会学、历史学、宗教、国际政治关系、后殖民以及多元文化的角度对认同/身份问题进行阐释。值得注意的是,直接讨论教育与美国华裔身份建构的论著不多,而且这些研究多是通过采访和问卷调查搜集资料,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得出结论,并且往往集中于某一阶段,譬如高中教育或大学教育,系统性的论述较少。截至目前为止,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中未见有学者以文学作品为基础探讨教育与美国华裔身份建构的问题。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华裔之所以被称为成功的“模范族裔”,很大程度上是缘于其重视家庭、重视教育的传统以及华裔子女在学业上的出色表现。很多华裔文学作品也都或多或少地描述过主人公的求学经历,这一点在自传性作品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因此,以文本分析的方式探讨教育与华裔文学中身份建构的问题便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本文以少数族裔认同发展模型(MinorityIdentityDevelopmentModel)、社会认同理论(SocialIdentityTheory)以及亚裔文化适应模型(AsianAmericanModel)为理论基础,试图通过对《父亲和他光荣的后裔》(1943)与《华女阿五》(1950)这两部自传性作品的文本分析,从社会、历史、文化以及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帕迪·刘与黄玉雪两位作家所受的公立/大学教育、语言学校的教育以及家庭教育对其身份建构的影响。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是:教育对两位作家国家认同/身份、族裔认同/身份以及文化认同/身份的影响。
本论文共分四章。第一章简要回顾了美国华裔的教育史,介绍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相关理论并对相关概念作了界定;第二章探讨了公立教育与大学教育对帕迪·刘和黄玉雪身份建构的影响;第三章讨论了语言学校的学习对他们身份建构的影响以及语言与身份建构的关系;第四章分析了不同的家庭教育对两位作家身份建构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