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利场》是英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萨克雷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一经问世就轰动了当时的英国文坛。作为西方经典小说之一,《名利场》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进入中国后,在中国的译介和研究经历了将近九十年,各家译本层出不穷,对中国的文学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拟对《名利场》在中国的译介和研究情况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梳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彻斯特曼的翻译规范论对隐藏在译介背后的因素和译者的翻译策略进行剖析。本论文把《名利场》在我国的译介以及研究历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26-1948)、第二阶段(1949-1966)与第三阶段(1977-2014)。笔者从切斯特曼翻译规范论的角度出发,分析《名利场》不同时期的中译本是如何分别遵守期待规范、责任规范、交际规范以及关系规范的。在期待规范方面,目标语文化所盛行的翻译传统,意识形态以及目标语读者的期待等均能对译者及其译本产生影响。这也是《名利场》在不同阶段的译介和研究情况呈现不同的主要原因。然后通过分析不同时期的译者的翻译策略,从译者对文本和语言的选择,对原文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以及对译本的最佳交际的实现等角度探讨译者是如何遵从专业规范的。通过研究发现:不同历史时期所盛行的翻译传统,意识形态以及目标语读者的期待等对文学翻译的选材有很大的影响。同时,笔者也发现翻译规范对不同时期《名利场》的中译本,译者及其翻译行为也产生一定的影响。笔者希望对《名利场》在我国的译介研究的个案梳理,使我们更好地认识该部作品在我国的译介历程。另外,也希望通过对这一个个案的研究,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为人们深入研究翻译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促进翻译文学的研究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