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使得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在社会物质财富极大增长的同时,并非每个人都平等地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资源分配不公和社会贫富差距扩大,城市社会出现贫困阶层。区别于改革开放以前低水平均衡状态下普遍的城市贫困以及改革开放初期以三无人员为主的传统贫困,以下岗、失业人员和流动人口为贫困主体的新城市贫困问题出现,并促生了一个转型期的城市贫困阶层。这一贫困阶层产生于政治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的特殊时期,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必然对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乃至整个国家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产生巨大冲击,理应受到社会的关注并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然而,我国的贫困问题至今只是受到社会学、人口学的关注,较少有学者将贫困问题同社会空间相结合;同时,很多学者仅仅将贫困理解为相对贫困,缺乏从社会排斥视角对贫困问题的分析。因此,本文以成都市为例,以社会排斥理论为基础,从城市贫困的社会空间研究入手,就成都市贫困的空间特征、贫困群体的微观特征以及产生机制进行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反贫困策略。具体安排如下:首先,文章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学者贫困问题的研究进展、贫困的空间特征以及贫困的成因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对国内外有关贫困问题研究的进展和不足进行述评,进而阐述本文的理论基础:包括社会分层机制、社会排斥机制以及贫困的空间分异机制。然后,以成都市为例,从宏观方面介绍成都市贫困群体的主要构成及其大致分布范围,并选取成华区红桥社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群体和农民工群体为具体研究对象,进行问卷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成都市贫困空间形成的宏观机制和微观机制,并提出解决城市贫困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