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翻译家,曹靖华的地位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但作为文学家的曹靖华,大家的研究还远远不够。通过研究发现:“十七年”时期是曹靖华文学活动的重要转型阶段。这一时期曹靖华丰富的文学活动不仅奠定了他的作家身份,也影响了其文坛关注度的变化。因此本文将从“十七年”时期入手,结合曹靖华这一阶段的多重身份,重点研究他多样性的文学活动,并对其散文创作展开具体分析。同时,本文将对曹靖华“十七年”时期文学活动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翻译家,曹靖华的地位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但作为文学家的曹靖华,大家的研究还远远不够。通过研究发现:“十七年”时期是曹靖华文学活动的重要转型阶段。这一时期曹靖华丰富的文学活动不仅奠定了他的作家身份,也影响了其文坛关注度的变化。因此本文将从“十七年”时期入手,结合曹靖华这一阶段的多重身份,重点研究他多样性的文学活动,并对其散文创作展开具体分析。同时,本文将对曹靖华“十七年”时期文学活动的意义及局限性进行简要分析,试图给作为作家的曹靖华一个客观的评价。本论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选题缘起、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策略。正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主要对曹靖华“十七年”时期前的文学活动进行梳理,并分析他“十七年”时期文学活动转移的表现及原因。研究发现,曹靖华在“十七年”时期前的文学活动以翻译为主,伴随零星的文学创作,进入“十七年”时期,其文学活动的重心开始逐渐转向散文创作、文化教育等方面。第二章,主要考察曹靖华“十七年”时期多重身份下的文学活动。这一时期,曹靖华拥有官员、教育家、编辑、出版社领导等多重身份。这些身份的碰撞与融合激发了曹靖华的生命热忱和创作热情,使其文学活动向更加丰富的方向发展。同时,这一时期曹靖华多重身份间相互碰撞与融合,也催生了他的散文创作。第三章,通过收集曹靖华“十七年”时期的散文创作资料,从创作类型和艺术表现等几个方面,对其“十七年”时期散文创作成就展开多方面研究。可以发现,曹靖华的散文创作充分体现了国家意志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发展服务的主旋律思想,在艺术上也表现出雅俗共赏、真实性与审美性的完美统一。第四章,依据上述分析,重点研究曹靖华“十七年”时期文学活动的意义及局限性。曹靖华“十七年”时期的文学活动动奠定了其文学史的地位,然而其不易突破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曹靖华90年代中后期在文坛的关注度。结语,对曹靖华“十七年”时期文学活动的研究是现代文学史研究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将曹靖华“十七年”时期的文学活动置于历史洪流中理性看待,对其“十七年”时期的文学活动,应给予足够的尊重和重视。
其他文献
提供先前所学项目中的一部分作为提取线索时,被试对其他项目的回忆成绩反而比没有线索时更差,这一现象被称为部分线索效应。目前,关于部分线索效应的研究集中于项目记忆领域,但个体对于某一事件或经历往往是以联结或捆绑的方式表征的,且已有关于联结记忆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对提取条件进行操纵的研究有限,尚不清楚这一在提取阶段呈现部分线索所诱发的遗忘现象能否扩展到联结记忆中。因此,本研究通过两项行为实验和一项ERPs实
“给”字句一直是汉语界研究的热点话题。许多学者围绕“给”的词性、语义、句法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给”字构式允准的动词类型,“给”字构式的构式义以及“给”的语法化问题等。“给”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关于以下两点的研究还存在不足之处。1、在现代汉语中,通过与“V给”的对比分析,“给NP VP”构式的句法语义特征是什么?“给NP VP”构式的不同意义允准的动词和名词有什么特征?2、从语
20世纪30、40年代,自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突破国民党封锁线,成功访问延安以来,越来越多的西方记者、军事家、知识分子进入延安,他们以“他者”身份观察延安,记录延安,书写延安,拉开了国际社会了解认知“红色圣地”延安的序幕。尽管他们的第一身份不是作家,但他们的延安书写兼具纪实性与文学性的双重特征,一时间佳作迭出,蔚为大观,在中国和西方世界均产生了重大且广泛的影响,其中一些经典作品的影响力经久不衰。西
作为存在主义作家、哲学家,阿尔贝·加缪是法国文坛上特立独行的存在,因其作品对当代人类命运问题的探讨深刻而清晰,加缪在1957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他论述“荒诞哲学”,坚持“反抗”诗学,宣扬“南方思想”,都离不开他对生命真挚的热爱与对人类终极命运的关怀。在随笔集《反抗者》一书中,加缪对各种形式的反抗进行了深入地探讨,指出创作和革命都应该回归到反抗的本源中,并倡导为反抗圈定范围,建立一种以人的价值为基
《纯真年代》是美国女作家伊迪丝·华顿长篇小说代表作之一。论文以性属理论切入,通过文学批评、点面结合、后现代视野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主人公纽兰·阿切尔独特的男性气质、女性气质,以及男女间性下两种气质的冲突与融合,揭示理想性别气质的核心内涵,深化建构新时代平等和谐性别气质观的主题。论文总体结构分为五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框架及文献综述。第一章以男性气质为中心,围绕社会文化、心理生理、经济政
西汉士人交往与文学呈现出相互影响、双向互动的态势,对西汉士人交往与文学关系的研究是两汉乃至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不可忽略的重要课题。论文对西汉士人交往与文学这一课题展开探讨,将之分为“西汉士人交往类型、特征及规律研究”“西汉士人交往对文学的影响研究”和“文学对西汉士人交往的影响研究”三个子问题,并逐一加以研究解决。论文共分为五部分:绪论、三章正文、结语。绪论的主要任务是提出问题、辨析概念、综述前人相关研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实质上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社会发展价值取向上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首次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并在随后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中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发展理念增写在《中国共产党章程》的总纲中。在党的十
工笔人物画当前正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回溯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历程,平面构成这一表现形式的融入使得工笔人物画发展有了新的模式和方向。在当代工笔人物画创作中,将平面构成中的点、线、面元素以及分割构成、重复构成等形式应用到作品中,并结合一定的程式法则,丰富充实工笔人物画的画面形式,为工笔人物画注入了新的灵魂与活力。本文把对平面构成的研究运用到《人间烟火》系列创作中来完善笔者的创作。第一部分,找出传统及当
构图在工笔人物画创作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它对于一幅作品而言至关重要,是对整个画面的结构、格局等进行合理排列,是画家形成自身独特艺术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画家们为了能创作出与时代审美相契合的艺术作品,都在努力探索新的绘画语言与表现形式,而条屏式拼接形式是当代工笔人物画作品中常用到的一种画面形式,它多分为两条屏式、三条屏式、四条屏式,不同的拼接形式会使画面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感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后,为稳定上海新生的政权,也为了能满足市郊区农民得到土地的愿望,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上海市政府决定于1950年底发动郊区农村土地改革。本文主要以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为主,梳理上海市郊区土地改革的具体史实,分析上海市郊土改中的中共与民众关系,民众对土改的认识,上海市郊土改与其他地区的比较等问题。本文分为绪论和正文两部分,正文部分主要有三章:第一章阐述中国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