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引起了政府监管部门和学术界关于金融系统的不稳定以及金融与宏观经济关系的反思,开始广泛质疑具有成熟金融市场的发达经济体可以自然地实现自我均衡的这种观点。这迫使人们放弃传统的从外部冲击角度来解释金融不稳定,更多的从内因方面即从经济运行本身来解释不断发生的金融危机。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假说就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地受到主流的关注。根据明斯基的理论,繁荣时期提供的盈利机会,会促使越来越多的经营者从事投机或庞氏金融,从而稳健的金融体系将会转变为脆弱的金融体系。然而,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理论偏向个体微观层面的分析,其对经济体系暂时性扩张和收缩的解释只存在于金融市场,尤其是金融市场参与者和管理者的非理性情绪被视为金融不稳定的动力来源,凸显了明斯基的理论中缺乏基于真实生产的金融不稳定根源。这种金融不稳定观点,与马克思坚持的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行的必然结果的观点相悖,尽管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包括次贷危机在内的金融危机,但没有充分解释金融日益脆弱与盈利驱动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割裂了金融与经济的深层次关联,掩盖了马克思所主张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尽管马克思本人早就对货币信用的产生、发展过程和基本原理进行了抽象论述,并提出了信用制度一方面加速了经济的扩张,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不稳定性的二重性论断,但是并没有对这种不稳定性的机制进行深入的分析,也没有提出一个比较规范完整的金融周期理论,导致部分马克思学者认为马克思的货币理论在细节上和复杂性上是不完整、不透明的。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本文在坚持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之上,构建基于动态一般均衡的信贷周期模型,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下对金融不稳定的机制以及金融发展与经济运行的关联问题进行研究。发现在不同金融发展程度下,产出对冲击的响应是非线性的,原因在于金融发展过程中的资本集中和资本再分配机制,及其所具有的动态、横向效应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放大了经济系统的冲击波动。并且通过对金融不稳定两种机制的二重性分析,进而指出金融发展在技术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放松融资约束,促进资本构成的提高,这是金融不稳定内生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根本形式,也是金融机制与现实机制相结合的主要渠道。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对新古典主义等在内的早期金融不稳定思想、明斯基金融不稳定假说、马克思关于金融不稳定的论述进行梳理和总结,分析了各自理论的利弊,尤其是针对明斯基与马克思关于金融不稳定的论述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两者关于金融和经济危机理论的共同点,即都确认了金融不稳定是资本主义制度运行过程中金融体系本身所固有的矛盾和缺陷,同时也从马克思主义角度对明斯基将金融不稳定视为纯粹金融问题的观点进行了批判。第二,在分析了信用机制是“危机的形式可能性”转变为实际危机的必要条件后,构建信贷周期模型,引入金融发展参数模拟市场经济环境下信贷运行的理想状况。通过对模型稳态和冲击下的脉冲响应分析,首先发现稳态下金融发展促进了产出、消费、投资增加的同时,又增大了产出对冲击的弹性,不同金融发展程度取值产生的冲击放大作用差异显著。然后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框架下对这种增长和冲击放大效应进行了机制分析,提出金融发展过程中的资本集中和资本再分配是金融发展与经济运行的基础关联机制,最后构建金融不稳定的危机框架,指出在资本积累过程中,金融的自由发展会在信用机制的作用下导致资本构成比例的失衡。第三,为了验证金融发展会导致资本构成提高的观点,利用中国微观企业数据构建计量模型,来检验和剖析以融资约束为代理变量的金融发展对中国企业资本构成提升是否产生制约效应及其背后可能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金融发展水平对企业资本构成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金融的深化发展,可以有效推动企业不变资本规模的扩大,并且通过产权异质性的分析,金融发展对资本构成在国有企业背景产生的作用更为强烈。进一步的拓展分析表明,金融发展也对企业金融化的作用显著。为了控制内生性,本文通过替换变量、滞后变量和工具变量进行检验,结果与主回归一致。第四,在论证了金融发展与宏观经济的存在内生的不稳定的关联基础上,通过分析金融不稳定的逻辑起点:信用制度的二重性,将这种关联扩大到金融不稳定与资本积累的互动分析上。通过金融不稳定下的资本积累形态演变刻画,分析不同类型资本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在金融不断发展的条件下实现积累的过程,揭示了在金融发展趋势下,资本积累从产业化到信用化再到金融化积累的转变过程。第五,研究了金融不稳定下的金融监管体系。在分析中国信贷与金融监管的特征事实基础之上,得出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政府主导的金融体系、潜在的资产泡沫、融资结构都会构成金融不稳定的隐患。并且通过研究中国信贷与金融监管的历史变迁,结合国外金融监管发展与改革实践,强调如果监管不力或者存在制度漏洞,金融及信贷体系的深化发展反而会加剧实体经济的波动。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第一,借助数理模型和数据模拟,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框架内对金融发展导致经济不稳定的机制进行分析,得出即使在技术不变的情况下,金融发展通过信用制度的扩张,也会导致不变资本相对可变资本的增加,实现单纯量的扩张式的积累。金融发展影响经济结构的金融不稳定逻辑,既回应了一些学者对马克思货币理论不完整的批判,又通过资本构成渠道构建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危机相关联的框架,是对马克思的资本构成和危机理论的拓展。第二,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框架下得出金融不稳定的内生性结论。以生产力异质性为起点,通过分析信用机制导致的资本集中和再分配的二重性,得出以信用扩张为特征的金融发展成为加速资本积累和扩大生产流通的关键环节。既克服了明斯基金融不稳定假说的纯粹金融性问题,也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货币信用和金融发展的研究。第三,通过对金融发展主导的资本积累形态变迁分析,建立金融不稳定与资本积累的分析框架,得出资本积累形态的变迁,本质上是资本利用金融工具实现自身对生产与流通中限制的超越,同时在这种对自身限制进行克服的尝试中,对金融工具的依赖导致资本构成的不断提高,进一步放大和强化了危机的金融逻辑。这既是对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的拓展与丰富,也从资本积累角度构建了金融不稳定与经济危机的关联框架。第四,方法论方面。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动态一般均衡理论模型相结合,通过构建信贷周期模型,对模型稳态和冲击下的脉冲响应进行分析,发现稳态下金融发展促进了产出增加的同时,又增大了产出对冲击的弹性。在实证分析过程中,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构建金融发展与资本构成的计量模型,利用企业微观数据对金融发展与资本构成关系进行检验,并利用工具变量控制内生性问题,从实证角度完善和丰富了马克思资本构成理论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