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达尔文作为生物演化论的奠基人,不仅以科学的事实还原了人类在自然界的应有位置,并且以利他行为的演化论解释作为突破口,对人类道德的起源提出了生物学角度的构想。受惠于达尔文道德演化论的启发,汉密尔顿、特里弗斯、威尔逊等人针对动物界(包括人类社会在内)普遍存在的利他行为分别提出亲缘选择、互惠利他及基因—文化协同进化等理论,以此说明道德的生物性起源是如何影响着道德体系的演化和发展的。然而,这些理论之间仍存有下述四个方面的争议:1、利他、利己与道德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2、道德演化的选择对象是基因、个体还是群体?3、道德意识的形成如何有赖于生物本能及社会文化的影响?4、对道德的演化论说明是否包含着道德规范?本文试图借助当代演化生物学家及达尔文主义者迈尔的道德演化理论,将其与达尔文本人的思想进行比较,以相关的生物学思想史作为探讨背景,呈现出上述核心问题的发展脉络,并针对这些问题展开进一步的考察。通过对比达尔文与迈尔有关上述问题的理论,本文认为达尔文的理论着力于提倡源自社会性本能的道德演化说明和伦理规范,是一种以情感主义或良心论为基础的“道德天性论”;迈尔则认为利他意识的萌发和利他行为的产生以扩散个体自身的基因为终极目的,道德内容并非完全是生物天性的延续与扩展,它更多发挥着抑制强烈的利己本能的作用,本文将其称为“道德后成论”。本文认为,二者对道德与演化之间关系的不同理解主要建立在对利他现象不同层面和角度认知的差异性上:天性论从心理动机的层面解释利他现象,强调行为的动机,即心理状态的内容而非原因;后成论则从与繁殖效益相关的生物层面对利他行为进行说明,它可能是某些心理动机和状态产生的原因之一。只有通过对以利他现象为核心的相关问题进行各个维度的研究和综合,才能更为准确地还原人类道德演化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