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南切梢小蠹(Tomicus yunnanensis Kirkendall&Faccoli)和横坑切梢小蠹(Tomicus minor(Hartig))是中国西南地区两种危害松属(Pinus L.)植物的钻蛀性害虫,常共同危害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 Faranch.),通过蛀梢和蛀干为害导致树木衰亡。作者于2015~2017年在云南省祥云县普淜镇天峰山林场,通过样地调查和树木解析,对两种小蠹在“梢转干”及“干转梢”期的时间和空间生态位进行了研究,并对受小蠹危害后的云南松健康针叶及受害梢针叶进行光合生理分析,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为遥感监测云南松林的生物灾害提供了支撑依据。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研究:1.明确了两种切梢小蠹在蛀干期蛀食坑道的长度:云南切梢小蠹蛀干坑道长度主要集中在区间61~80mm和81~100mm,分别为23%、24%;横坑切梢小蠹则是在61~80mm的母坑道长度所占比例最大,达到37%。2.明确了两种切梢小蠹在蛀梢期对枝梢的选择偏好:均主要蛀食50~70 mm长度的枝梢;云南切梢小蠹的侵入孔至顶芽的平均距离为28.00±10.41 mm,横坑切梢小蠹的侵入孔至顶芽的平均距离为28.05±4.68 mm;云南切梢小蠹集中选择平均直径6.91±0.102 mm的枝梢,而横坑切梢小蠹则集中选择平均直径为6.65±0.114 mm的枝梢;云南切梢小蠹蛀食枝梢内的平均坑道长度为13.02±4.78 mm,横坑切梢小蠹蛀食枝梢内的平均坑道长度为13.55±6.41 mm,以上四个指标的差异均不显著。3.明确了两种切梢小蠹蛀干期在云南松上的空间分布情况:(1)在主干的分布为:横坑切梢小蠹主要分布在树干的中下部,云南切梢小蠹主要分布在树干的中上部;(2)在侧枝上的分布为:横坑切梢小蠹在侧枝上仅出现在1—2 m,2—3m,3—4 m高处的侧枝上,云南切梢小蠹在高于lm的侧枝上均有分布,集中于4—5 m和5—6 m,且数量较大;(3)在枝梢的分布为:在云南松从上至下,两种切梢小蠢从第1轮枝至第7轮枝均有发现,且是随机分布的。4.明确了两种切梢小蠢危害云南松的空间生态位:两种小蠹的空间生态位宽度值较大,说明在主干上的分布范围较广,但云南切梢小蠹的生态位宽度值大于横坑切梢小蠹,说明其蛀食范围更广;在侧枝上,云南切梢小蠹的生态位宽度值(0.6099)远大于横坑切梢小蠹(0.3408),说明云南切梢小蠹在侧枝上的生态位宽度要宽于横坑切梢小蠹;在枝梢上,两种切梢小蠹的生态位宽度值(0.8882,0.8114)很接近且很大,说明两种小蠹在梢上是均匀分布。从生态位重叠来看,在整棵云南松上,云南切梢小蠹和横坑切梢小蠹的生态位重叠指数较为接近,均较小,表明在整棵云南松上这两种小蠹能同时危害,且它们的分布趋于分离,对空间资源的共享程度较小。从生态位相似性比例来看,两种小蠹在主干和梢上具有较高的值(0.5017,0.5785),说明在这两部分云南切梢小蠹和横坑切梢小蠹的生态位较接近。从种间竞争系数来看,云南切梢小蠹和横坑切梢小蠹在主干和侧枝上的竞争程度适中,但在梢上两种小蠹的种间竞争系数值达到了 0.9334,竞争激烈。5.明确了两种切梢小蠹“干转梢”和“梢转干”的高峰期:两种小蠹5月中旬进入“干转梢”阶段,同时进入羽化期,云南切梢小蠹在6月1日左右到达羽化高峰期,横坑切梢小蠹则比其晚l0d左右到达羽化高峰期;云南切梢小蠹“梢转干”的高峰期在2月下半月,横坑切梢小蠹则是在3月上半月前后到达了梢转干的高峰期,二者转干的高峰期相差了半个月左右。6.明确了两种切梢小蠹危害云南松的时间生态位:两种小蠹的时间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指数基本上相等,而时间生态位相似性比例为0.7115,说明这两种小蠹在云南松的生长季节能同时危害,危害期均较长,危害部位具有很大的相似性。种间竞争系数高达0.8958,说明不同时期内,两种小蠹间存在竞争,虽然竞争较强,但两种害虫仍然能够在树干部共同取食危害。7.明确了两种切梢小蠢危害后云南松主要生理指标变化情况:(1)受两种切梢小蠹蛀梢危害后,不同树势等级的云南松上,未受害的健康枝梢针叶的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Pn)均未发生明显变化,说明在部分枝梢被危害后,其它梢上的健康针叶依然可以正常进行光合作用;(2)两种小蠹蛀梢后,受害梢上的针叶随着颜色由绿色向枯红色逐渐转变,其针叶的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净光合速率(Pn)与健康针叶相比也显著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