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学文本具有“空白”。文本在读者之前并非完整的文本。读者接受文本的过程,就是全面解读文本,填补空白的过程,是读者的期待视野和作者的期待视野不断融合的过程。接受美学理论不同于以往以作品为中心的文学批评理论,强调读者的重要作用。大卫·霍克思的《红楼梦》英译本《石头记》是其优秀汉学翻译代表作。本文分析此译本的传播与接受效果。试从译者自身、汉学研究者、普通读者三方而对此问题做出回答。霍克思的《石头记》得到了汉学研究者的普遍认同;在普通读者中也得到较为一致的肯定,虽然关于此译本的争议一致从未停止,但汉学研究者和普通读者的由衷的赞誉是其成功传播与接受的明证。本文以接受美学为指导分析霍克斯英译本《石头记》的接受过程。首先分析了译者自身的接受过程。译者的接受过程是读者接受过程的前提。译者的选择文本的过程是接受过程的开端,解读文本的过程是接受过程的重要环节,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是接受过程的延续及升华。然后,分析了汉学研究者接受霍克斯英译本《石头记》的过程。该译本在传播初期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由于《红楼梦》早期译本的瑕疵,该译本并没有引起汉学研究者应有的重视。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加强及译者与中国红学研究者的共同努力,该译本得到了汉学研究者的普遍认同。最后,论述了普通读者接受霍克斯英译本《石头记》的过程。普通读者缺乏汉学研究者的专业知识及研究动力,因此期待视野与译者文本视野差距较大。译者为增强译本的可读性做出大量贡献,汉学研究者对该译本的重视引起了更广泛的社会关注,这些都促成了普通读者期待视野与译者文本视野的融合。霍克斯译本赢得了普通读者的普遍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