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究孤独症儿童的心智解读能力与其面部表情识别能力是否存在一定的联系,本研究选取心智解读故事书、面部表情图片对儿童进行了一系列测试,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眼动技术,了解孤独症儿童识别面部表情时的眼动特点,为其进一步干预训练提供建议。具体研究内容、实验设计、结果、结论如下:研究一:孤独症儿童心智解读能力与其面部表情识别的关系研究。选取心智解读故事书及面部表情图片材料,对29名孤独症儿童和31名普通儿童进行测试,了解其发展水平及发展规律,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继而根据所得出的研究结果提出相关干预训练建议。采用2(组别:普通儿童、孤独症儿童)*2(图片类型:真人、卡通)*3(面部表情类型:高兴、平静、悲伤)的混合实验设计,其中组别为组间变量,图片类型及面部表情类型为组内变量。因变量为儿童心智解读故事书测评成绩及面部表情识别的正确率。研究结果显示:(1)在心智解读能力方面,孤独症儿童与同龄普通儿童存在显著差异。(2)孤独症儿童识别卡通平静、卡通悲伤、真人平静面部表情与普通儿童差异显著,识别真人高兴、真人悲伤、卡通高兴面部表情与普通儿童并无差异。(3)孤独症儿童心智解读能力与其面部表情识别呈显著正相关。此外,面部表情识别与心智解读能力中的“真实-想象区分”及“愿望”两维度存在显著相关。研究二:孤独症儿童面部表情识别的眼动特点。借助眼动仪,记录孤独症儿童的注视区域、注视时长、注视点数目等眼动数据,了解其面部表情识别的特点。采用2(组别:普通儿童、孤独症儿童)*2(图片类型:真人、卡通)*2(兴趣区:嘴巴、眼睛)*3(面部表情类型:高兴、平静、悲伤)的混合实验设计,其中组别为组间变量,图片类型、兴趣区及面部表情类型为组内变量。选取与研究一相同的面部表情图片材料,让儿童进行观看,并借助眼动技术,收集了24名孤独症儿童、30名普通儿童的有效眼动数据。研究结果表明:(1)孤独症儿童与普通儿童在整张面部表情图片的注视点数目上存在显著差异,但二者在平均注视时间、首次注视时间上差异不显著。(2)面部表情兴趣区方面,在首次注视时间上,组别主效应边缘显著,孤独症儿童对于兴趣区的首次注视时间与普通儿童基本接近;在注视时间和注视点数目上,组别主效应显著,孤独症儿童对于兴趣区的注视时间、注视点数目均显著低于普通儿童。兴趣区主效应显著,孤独症儿童与普通儿童对眼睛的注视点数目显著高于对嘴巴的注视数目。面部表情类型主效应显著,孤独症儿童与普通儿童对高兴、悲伤和平静的注视时长依次降低。图片类型与兴趣区交互作用显著,图片类型、兴趣区与面部表情类型三者交互作用显著。结论:(1)孤独症儿童的心智解读能力及面部表情识别能力均落后于同龄普通儿童,且其面部表情识别与心智解读能力存在一定联系,但这种联系仅存在于心智解读能力的早期成分。(2)孤独症儿童对以高兴为代表的积极表情存在注意偏好,与普通儿童相同,在观看面部表情图片时,多将视线集中于眼睛,但在注视时间上低于普通儿童。(3)孤独症儿童具备面部表情的觉察与加工能力,但无法很好地利用这种能力去识别面部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