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N-乙酰基转移酶2(N-acetyltransferase2,NAT2)是Ⅱ相乙酰化反应的代谢酶,在体内参与20多种肼类化合物及致癌性芳香胺和杂环胺类化合物等的生物激活或灭活代谢。NAT2基因位于人类第8对染色体短臂2区2带(8p22),主要存在7个突变位点,某些位点突变将直接导致其编码的酶活性改变,影响其对一些药物代谢以及致癌物质的灭活或活化,从而导致一些药物及毒物相关肿瘤的发生。NAT2 G590A和NAT2 G857A的突变使N-乙酰转移酶半衰期缩短,而且G590A这个突变位点不论是单独突变或是与其他位点联合突变都将使乙酰化代谢的活性降低。本研究旨在探讨NAT2基因多态性与子宫内膜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
方法:本实验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研究对象选自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妇产科住院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学确诊的子宫内膜癌患者209例。209例健康对照组人员来自同期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进行健康查体的无关个体。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不存在血缘关系。研究对象采集5ml肘静脉血,用蛋白酶K消化-饱和氯化钠盐析法提取外周血白细胞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分析方法检测NAT2 G590A和NAT2 G857A基因多态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分布。
对照组与病例组的基因型、等位基因型分布频率比较采用行×列表x2检验;对照组基因型分布频率进行Hardy-Weinberg平衡分析;以非条件Logistic回归法计算相对危险度的比值比(odds ratio,OR)及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以上实验数据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以P<0.05作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水准。
结果:
1.初潮年龄及是否绝经与子宫内膜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分析
1.1对照组和病例组的初潮年龄平均值分别为15.03岁和15.48岁,病例组初潮年龄≥15岁比例(47.4%)明显高于对照组(36.8%)(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初潮年龄≥15岁的个体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是初潮年龄<15岁个体的1.543倍,提示初潮年龄晚可能是子宫内膜癌的易感因素之一。
1.2根据是否绝经将病例组和对照组分为已绝经组和未绝经组,病例组中已绝经者和未绝经者所占频率分别为67.9%和32.1%,对照组中已绝经和未绝经者所占比例分别为61.7%和38.3%,病例组和对照组中是否绝经的比例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2.NAT2 G590A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
2.1 对照组的NAT2 G590A基因型分布频率经统计分析显示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X2=0.1825,P=0.67)。NAT2 G590A SNP的3种基因型(野生纯合型G/G、杂合型G/A、突变型A/A)频率在病例组中的分布分别为88.5%、10.5%、1.0%,在对照组中的分布为94.3%、5.7%、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突变基因A在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6.2%、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野生基因型G/G比较,携带G/A+A/A基因型显著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OR=2.130(1.035-4.382),P<0.05。
2.2 根据初潮年龄进行分层分析,发现NAT2 G590A基因多态性在初潮年龄<15岁的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1,P>0.05);NAT2 G590A基因多态性在初潮年龄<15岁的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亦无统计学意义(P=0.333,P>0.05)。
2.3 根据是否绝经进行分层分析,发现NAT2 G590A基因多态性在己绝经的病例组与对照组中的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未绝经病例组和对照组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已绝经组,携带G/A和A/A基因的个体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为携带G/G基因型的2.857倍。(P<0.05,95%CI=1.166~7.003)
3.NAT2 G857A SNPs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
3.1 对照组NAT2 G857A SNPs的基因型分布频率经统计分析显示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X2=0.022,P=0.88)。NAT2 G857A SNP的3种基因型(野生纯合型G/G、杂合型G/A、突变型A/A)频率在病例组中的分布为67.0%、29.7%、3.3%,在对照组中的分布为75.1%、23.0%、1.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突变基因A在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分布频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G/G基因型相比,携带G/A+A/A基因型不能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P>0.05)。
3.2 根据初潮年龄及是否绝经进行分层分析,均未发现NAT2 G857A基因多态性与子宫内膜癌具有相关性。
4.NAT2 G590A与NAT2 G857A连锁不平衡分析
应用2LD软件分析发现NAT2 G590A和NAT2 G857A SNPs间不存在连锁不平衡关系(D’=0.117)。
结论:
1.初潮年龄≥15岁的个体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是初潮年龄<15岁个体的1.543倍(P<0.05),初潮年龄晚可能是子宫内膜癌的易感因素之一。
2.NAT2 G590A基因多态性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相关联,携带NAT2突变基因590A可能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G/A、A/A基因型可增加已绝经个体子宫内膜癌的患病风险(P<0.05)。
3.NAT2 G857A基因多态性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不相关。根据初潮年龄及是否绝经分层分析也未发现NAT2 G857A基因多态性与子宫内膜癌发病有明显关联。
4.NAT2 G590A和NAT2 G857A基因多态性之间联合突变在子宫内膜癌发病风险中无协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