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是各种心脏基础疾病所致心脏功能下降,泵功能减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由于在基础疾病的治疗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如急诊PCI、CABG、新型抗凝抗栓药物的应用等新技术的发展,已降低了因急性心脏疾病的死亡率,而这部分患者成为了今后发展成慢性心力衰竭潜在的人群,故近年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死亡率也在不断增加,攻克心衰已经成为心血管专科医生挽救患者生命最后战线。贫血作为CHF患者常见并发症被广大临床医生所重视,在贫血对于CHF患者预后的研究方面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作为早期预测和识别高危CHF人群的指标具有一定的价值。目前,随着中医客观化研究的展开,临床相关指标与以证候为基础的慢性心力衰竭预后的研究现巳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CHF本身的复杂性、临床特征的多变、中医辩证方法及证型判断的不统一性,目前缺乏血色素与CHF的证候要素与预后影响这方面的研究。故本研究将探索血色素及贫血对CHF患者预后的价值,并探索与贫血具有相关性的临床指标和具有预后价值的中医证候要素。目的探讨血色素及贫血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价值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4年8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内科住院已明确诊断为慢性心衰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50%或NT-proBNP>900pg/ml。排除急性心肌梗死或急性心力衰竭者、伴有肝肾等重要器官衰竭、心源性休克、致命性心律失常、高度房室传导阻滞、高血压未控制、肺肝肾及内分泌系统、造血系统等原发严重疾病、住院期间未经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评价、妊娠或哺乳期妇女、不能配合研究者完成相关临床资料录入及随访者,男女不限,共收集409例患者。回顾病历资料,收集患者住院时的一般资料、发病情况、相关病史、辅助检查、实验室检验、临床诊断等资料,每月对患者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获取终点事件(全因死亡)的发生及其时间。通过绘制ROC曲线建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分组标准,并对两组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探索其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价值,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探索与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贫血的相关指标。结果(1)409例CHF患者2年的全因死亡率为28.6%,其单证候要素分布显示:血瘀277例(67.7%),气虚272例(66.5%),痰浊189例(46.2%),阴虚188例(46.0%),阳虚64例(15.6%);多证候要素组合中以两证候要素组合(36.0%),三证候要素组合(30%)多见。(2)采用ROC曲线分析取得HGB切值为110.5 g/L, RBC切值为4.025x1012/L;根据切值分组,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得出HGB及RBC低值组的CHF患者远期预后较差,P值均小于0.01。[3)在CHF患者贫血程度与CHF患者中医证候要素相关性的研究中,仅得出其与气虚证具有相关性,且P值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根据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得出,CHF患者的贫血程度与性别、RBC计数、低密度脂蛋白呈正相关;与年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肌酐、尿素氮、LVEF值、高血压呈负相关;且各相关指标在HGB两组间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意义。结论(1)血色素和红细胞浓度可作为评价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指标,当血色素低于110.5 g/L或者红细胞浓度低于4.025×1012/L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较差。(2)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单证候要素构成比从高到低依次为:血瘀>气虚>痰浊>阴虚>阳虚;多证候要素组合中以两证候要素组合、三证候要素组合多见。(3)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贫血患者单证候要素构成比从高到低依次为:气虚>血瘀>阴虚>痰浊>阳虚;其中气虚与慢性心衰血红蛋白分组呈显著负相关(P<0.05),其余单证候要素与CHF患者的贫血程度无显著相关性(P>0.05);两证候要素中以气虚血瘀最为常见,在本研究中,所有两证候因素与贫血程度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4)随着年龄、肌酐、尿素氮、转氨酶、胆红素指标的升高,红细胞浓度、低密度脂蛋白及LVEF值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易并发贫血,其预后不佳;合并有高血压的心衰患者贫血趋于严重;男性患者较女性患者的贫血严重,预后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