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是指淀粉样蛋白沉积于正常的皮肤组织而不累及其他器官的一种慢性皮肤病。苔藓样皮肤淀粉样变、斑状皮肤淀粉样变和双相皮肤淀粉样变是较常见的类型。
目前认为苔藓样皮肤淀粉样变和斑状皮肤淀粉样变的发病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家族遗传因素;(2)某些地区的自然因素和种族易感性;(3)与摩擦有关;(4)与病毒感染相关。其发病机制有如下学说:(1)表皮角质形成细胞来源学说;(2)淀粉样蛋白P(AP)成分的作用;(3)弹性纤维的影响;(4)胶原纤维的作用;(5)其它成分,如载脂蛋白E的影响。
大部分研究集中在淀粉样蛋白物质组成方面的同时,人们也注意到了它们的免疫学发病机制。
有人发现表皮细胞调亡现象,提示角质形成细胞结构破坏最先导致细胞的调亡,而后形成淀粉样结构。人们相继发现在淀粉样蛋白内有C1q、IgM和C3沉积,基底膜带有IgM沉积。实验室检查可有血沉加快,球蛋白异常,α或γ球蛋白升高。国外有人研究后提出淀粉样变的发病与患者机体的免疫异常有关。国内有人研究认为血清IL-4和IgE在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对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的免疫学机制尚无定论。该课题旨在通过局部皮损活检,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探索局部皮损T或B的表达和分类,以证实该病的免疫机制;同时从免疫学方面探索三种类型皮肤淀粉扬变局部皮损T或B淋巴细胞表达和分类的差异;根据该病的免疫学发病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目的:(1)过标记病例组和正常对照组的CD3+T细胞、CD4+T细胞和CD8+T细胞来比较判定T细胞总数、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8+T细胞的比值是否存在异常;(2)通过标记病例组和正常对照组的CD20+B细胞来比较判断B细胞是否存在异常;(3)通过T细胞、B细胞的异常探讨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有关的免疫学发病机制。
材料与方法:以60例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患者和29例正常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来测定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和CD20+B细胞平均每高倍镜视野个数的平均值,观察视野>10个。所得数据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在局部皮损中,病例组平均每高倍镜视野CD3+T细胞数的平均值(20.20±4.98),较正常对照组平均每高倍镜视野CD3+T细胞数的平均值(15.58±2.24),明显增高(P<0.05)。
病例组平均每高倍镜视野CD4+T细胞数的平均值(12.79±2.96),与正常对照组平均每高倍镜视野CD4+T细胞数的平均值(11.36±2.30)相比,增高不明显(P>0.05)。
病例组平均每高倍镜视野CD8+T细胞数的平均值(7.39±2.34),较正常对照组平均每高倍镜视野CD8+T细胞数的平均值(4.60±0.95),明显增高(P<0.05)。
病例组平均每高倍镜视野CD4+T细胞数与CD8+T细胞数比值的平均值(1.78±0.34),较正常对照组平均每高倍镜视野CD4+T细胞数与CD8+T细胞数比值的平均值(2.52±0.51),明显降低(P<0.05)。
病例组每高倍镜视野CD20+B细胞数的平均值(5.32±1.54),较正常对照组平均每高倍镜视野CD20+B细胞数的平均值(3.31±0.85),明显增高(P<0.05)。病例组每高倍镜视野淋巴细胞染色阳性个数总数的平均值(25.52±6.01),较正常对照组平均每高倍镜视野淋巴细胞染色阳性个数总数的平均值(18.90±2.80),明显增高(P<0.05)。
在病例组中,三种常见类型患者之间的平均每高倍镜视野CD3+、CD4+、CD8+、CD20+细胞数和CD4+/CD8+T细胞的比值,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我们利用淋巴细胞CD标记,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对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局部皮损的T、B淋巴细胞进行了检测和分类,发现:
(1)T细胞总数升高,CD4+T细胞数没有明显的提高,CD8+T细胞数升高,CD4+T细胞/CD8+T细胞的比值降低;B淋巴细胞总数升高;提示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局部皮损免疫系统存在异常。
(2)发现苔藓样皮肤淀粉样变、斑状皮肤淀粉样变、双相型皮肤淀粉样变局部皮损之间T细胞、B细胞的比较没有明显差别;说明三种类型皮肤淀粉样变在局部皮损处免疫学上的异常表现是相同的;支持该三种类型是同一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或不同时期的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