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对临床分离动物源葡萄球菌的耐药状况及其对截短侧耳素类药物的耐药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并结合实验室诱导葡萄球菌对沃尼妙林及泰妙菌素产生耐药的机制研究,旨在阐明沃尼妙林使葡萄球菌产生耐药的可能性大小和耐药机制,评估沃尼妙林上市后使细菌产生耐药的风险性和影响因素,为将来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沃尼妙林类药物,防止耐药性传播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了从兽医临床分离的72株葡萄球菌对24种抗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结果显示,动物源葡萄球菌对临床常用的多种抗菌药物呈不同程度的耐药,其中所有菌株对青霉素都耐药,其余耐药率较高的依次有氨苄西林、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SXT)、四环素、阿奇霉素和红霉素,耐药率分别为93.1%、72.2%、72.2%、56.9%和55.6%,但所有菌株对阿米卡星和万古霉素均敏感。另一方面,多重耐药性现象严重,72株临床菌全部呈多重耐药,范围在2~18耐之间。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沃尼妙林在我国刚通过农业部新兽药审批,在临床上尚未广泛使用,但72株动物源葡萄球菌对沃尼妙林的耐药率已经达到23.7%,与泰妙菌素的耐药率(25.0%)接近,分析原因可能是与泰妙菌素存在交叉耐药有关。
采用PCR方法对临床分离菌株进行靶位基因突变检测和耐药基因扩增。结果从72株临床分离葡萄球菌中检出有10株发生了23S rRNA基因的突变,5株发生了核糖体蛋白L3的同一个位点突变,均为Ala82Thr。通过比较研究证实,除了在三株菌中发现的23S rRNA基因G2166T位点突变可能介导葡萄球菌对截短侧耳素类药物产生耐药外,其余突变均不介导截短侧耳素类药物耐药。同时,在临床分离的72株动物源葡萄球菌中均未检测到介导截短侧耳类药物耐药的23S rRNA甲基化酶基因cfr和ABC外排转运蛋白基因vga(A)以及vga(C)。分析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检测的菌株数较少;二是说明这些耐药基因在国内还不流行。
选取对泰妙菌素及沃尼妙林均敏感,且靶位基因未发生任何突变的临床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SA6作为亲本株,以沃尼妙林为诱导剂,采用浓度递增法进行实验室人工诱导耐药。测定每代诱导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以及靶位基因突变的情况,并对二者关系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发现所有诱导菌的23S rRNA均未发生任何突变,只有核糖体蛋白L3发生了两步突变,且所有核糖体蛋白L3突变位点都只介导截短侧耳素类药物耐药,而对其他类药物没有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截短侧耳素类药物诱导细菌产生耐药的风险性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