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悲秋”文学研究

来源 :湘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visn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悲秋文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独特主题之一。悲秋文学现象自《诗经》萌芽开端,至《九辩》标志着完整意义上的悲秋作品出现,历经先秦两汉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悲秋文学创作现象开始大量出现,并在悲秋主题、意象、情感乃至构境造景方面起到一定的开拓性作用,也为后世悲秋乃至反悲秋文学创作的枝繁叶茂奠定了良好基础。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简要阐释论文选题的缘由,该选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现状研究所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指出研究的可行方向。第二部分为第一章,主要对悲秋意识进行溯源,对文学悲秋现象的源头进行分析,对真正意义上悲秋作品的出现进行认定,并提出悲秋文学作品的界定标准。第三部分为第二章,主要对魏晋南北朝悲秋文学状况进行概说。并引述先秦两汉悲秋文学作品发展情况,并简要说明悲秋作品创作概况,同时对影响魏晋南北朝悲秋文学创作的军事、政治、社会等因素进行分析。第四部分为第三章,主要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悲秋作品的多重主题进行分析,主要包括感伤时乱、羁旅客思、才志难酬、生命意识、相思闺怨、怀古伤今六大类,同时又包括感物伤怀、玄道思想、奉和唱和等独特的悲秋文学创作现象。第五部分为第四章,主要从意象特征与情感特征方面对魏晋南北朝悲秋文学艺术特征进行分析。本阶段悲秋意象涵盖了秋日常见的各类景、物、事,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对创作者的心理产生着不同深浅的触动,由此以秋物、秋景、秋声、秋色、秋事表现出凄凉、悲切、衰败之感,诉出悲秋之情。从借物造景到情景融合乃至以物传情均有所运用和体现,具有一定的广泛性、丰富性和多层次性;在情感特征上,本阶段悲秋文学情感与时代命运、文人命运紧密相关,情感风格从建安时期的慷慨沉痛到两晋时期的自我关照情感冲淡,再到南北朝时期的宫廷散漫闲愁,以致最后归于沉寂形成了一种较为完整的情感氛围,将乱世文学的情感演变诠释的淋漓尽致。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剧以及家庭人员结构的变革,传统的居家养老方式正逐渐向社区服务和机构养老转换,但后者的供给存在严重缺口,单纯依靠公共资金显然不能满足老年人对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这样一群人,他们长年在事业单位上班,却总是被当作临时工看待,享受临时工的待遇.但是,严格意义上说,他们又不同于真正的临时工,他们应该属于一个独特的群体.
小学数学的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小学生常常会遇到很多不易理解的知识。教师要不断进行探索,寻求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
湖北省沙洋县十里小学始建于1936年,座落于207国道与汉宜路交汇处北约300米处,学校占地面积159600平方米,建筑面积8550平方米。
目的(1)体外条件下,分离及纯化培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对所得的细胞进行细胞表型鉴定及三系分化鉴定。(2)评估细胞增殖能力,并检测条件培养下极低频电磁场对大鼠骨髓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逐渐显现出来,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但数学学困生仍然存在,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学困生数量也随着在增加,他们越学越厌烦,越学越吃力,出现了
1.《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是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江苏省植物学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学术期刊,季刊,1992年创刊,国内外公开发行.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我们的学生常常学数学无味,学数学无趣。就其原因,一方面是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面压力较大,其次是所学知识偏多偏难,学生没有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学习的成功,另外是所学知识与实
进入21世纪,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人类进入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上的信息量急剧增加,然而高质量、有价值的信息却并没有随之增加,反而湮没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在这种环境
印度佛教在中国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与“儒”、“道”、“玄”等传统文化不断发生碰撞,最终形成了中国化的禅宗。随着佛教发展而衍生出的佛教文学也渐具中国特色。偈颂是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