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悲秋文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独特主题之一。悲秋文学现象自《诗经》萌芽开端,至《九辩》标志着完整意义上的悲秋作品出现,历经先秦两汉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悲秋文学创作现象开始大量出现,并在悲秋主题、意象、情感乃至构境造景方面起到一定的开拓性作用,也为后世悲秋乃至反悲秋文学创作的枝繁叶茂奠定了良好基础。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简要阐释论文选题的缘由,该选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现状研究所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指出研究的可行方向。第二部分为第一章,主要对悲秋意识进行溯源,对文学悲秋现象的源头进行分析,对真正意义上悲秋作品的出现进行认定,并提出悲秋文学作品的界定标准。第三部分为第二章,主要对魏晋南北朝悲秋文学状况进行概说。并引述先秦两汉悲秋文学作品发展情况,并简要说明悲秋作品创作概况,同时对影响魏晋南北朝悲秋文学创作的军事、政治、社会等因素进行分析。第四部分为第三章,主要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悲秋作品的多重主题进行分析,主要包括感伤时乱、羁旅客思、才志难酬、生命意识、相思闺怨、怀古伤今六大类,同时又包括感物伤怀、玄道思想、奉和唱和等独特的悲秋文学创作现象。第五部分为第四章,主要从意象特征与情感特征方面对魏晋南北朝悲秋文学艺术特征进行分析。本阶段悲秋意象涵盖了秋日常见的各类景、物、事,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对创作者的心理产生着不同深浅的触动,由此以秋物、秋景、秋声、秋色、秋事表现出凄凉、悲切、衰败之感,诉出悲秋之情。从借物造景到情景融合乃至以物传情均有所运用和体现,具有一定的广泛性、丰富性和多层次性;在情感特征上,本阶段悲秋文学情感与时代命运、文人命运紧密相关,情感风格从建安时期的慷慨沉痛到两晋时期的自我关照情感冲淡,再到南北朝时期的宫廷散漫闲愁,以致最后归于沉寂形成了一种较为完整的情感氛围,将乱世文学的情感演变诠释的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