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子夜》作为中国现代长篇小说里里程碑式的经典作品,在1933年年初出版后便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在其后的二十世纪里,《子夜》获得的评价随着社会政治环境、文学研究观念的变化而变化。《子夜》诞生的三十年代,茅盾受现实主义思潮的影响、怀着“感时忧国”的理念笔耕不辍,开辟了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天地。到了建国后的五六十年代,《子夜》不断被政治话语遮蔽与修改,逐渐变成只剩阶级思想价值的模式化文本。改革开放以后,文学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子夜》作为中国现代长篇小说里里程碑式的经典作品,在1933年年初出版后便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在其后的二十世纪里,《子夜》获得的评价随着社会政治环境、文学研究观念的变化而变化。《子夜》诞生的三十年代,茅盾受现实主义思潮的影响、怀着“感时忧国”的理念笔耕不辍,开辟了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天地。到了建国后的五六十年代,《子夜》不断被政治话语遮蔽与修改,逐渐变成只剩阶级思想价值的模式化文本。改革开放以后,文学启蒙话语、文学自身独立性的要求不断突显,《子夜》因其受政治思想干预的写作模式引来了争议。这些争议没有一致的答案,但《子夜》却因社会对文学价值取向的转变而受到了冷遇。世纪之末,新一轮的回顾与重评展开,《子夜》并未得到新一轮批评的青睐,文学价值的边缘化与解构化倾向使评价《子夜》更难找到统一的话语,更加多元化的阐释还在不停发生。
《子夜》的阐释史的嬗变与中国现当代社会进程息息相关。各个时代不同的政治环境与社会现实发展中的“时代命题”都影响了当时的文学观念,进而影响《子夜》的阐释话语“与时俱变”。爬梳《子夜》的阐释历史,探索中国现当代文学观念的流变,两者并行不悖,互为表里。
其他文献
傀儡戏是古代社会重要的娱乐方式,文人观赏傀儡表演,与自身境遇相结合,具有了“人为傀儡”的思想观念,这一观念东晋时期开始萌芽,南宋成熟。进入诗歌领域,促成傀儡诗的出现和繁荣。 傀儡诗歌在唐代萌芽,创作群体为僧人和文人,数量稀少。宋代开始成熟,数量众多,题材丰富,体材多样,并出现了道士这一创作群体。金元时期傀儡诗受时局影响,多表达人生虚无空幻的消极思想。明代悲哀情绪退潮,诗中多理智自省之语。清代数量
《重放的鲜花》作为一部经典的“十七年文学”选本,它的编纂并不是简单的面向大众、争取读者的编辑出版活动,也不是某个编者个人趣味和审美经验的集中表达,而是作为集体化角色的编辑在“当代意识”的影响下精心选择的结果。这种“合目的”的编选与选本前言有意的“导读”折射出转型时代对恢复文学与现实之间的良性互动、重新高扬现实主义的文学精神、文学书写真诚地介入现实、与时俱进的新期待,反映了新时期对“文学何为”的共识
本文以贺享雍的《乡村志》系列小说为研究对象,关注其在乡土小说写作领域所具有的突围意义。绪论部分,简单梳理了乡土小说的历史,结合相关学者的研究,指出当前的乡土小说创作陷入了无法写当下真实乡土社会、过度沉迷叙述技巧、商业化倾向过于强烈和排斥农民读者的困境之中。第一章主要从《乡村志》的内容层面展开,论述贺享雍如何真实而典型地反映了当下乡土现实,如何细致而全面地描绘出一幅乡村的“清明上河图”,论证贺享雍的
本论文以网络文学出现的“趋主流化”现象为研究对象,首先明确了网络文学从“亚文化”风格到自发的“趋主流化”,再到自觉的“趋主流化”这一纵向发展脉络,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书写层面上代表作品的分析,总结了网络文学“趋主流化”的具体表现。 第一章探讨网络文学“趋主流化”现象在国家书写层面上的表现。国家宏大书写在网络文学中不断涌现,作家们自觉地以家国情怀构建民族国家书写的情感基调,构建由
女性诗歌作为当代诗潮里重要的诗歌现象,一度在诗坛备受瞩目。一时间,对女性诗歌的命名、阐释、评价充斥着诗坛。然而,作为一个处于“现在进行时”的诗歌现象,女性诗人仍在以层出不穷的创作,丰富着“女性诗歌”这一概念的内涵,呼唤着女性诗歌批评不断更新既有的评价体系。 本文以新时期以来的女性诗歌批评为研究对象,重点关注女性诗歌领域的诗论话语建构,兼谈女性诗歌批评当下的发展状况。试图勾勒出女性诗歌批评发展、流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无名氏是一个特异的存在。40年代,他曾凭借《北极风情画》、《塔里的女人》两本言情小说风靡文坛,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畅销书作家之一。而后,怀揣卓绝的文化抱负,在“潜在写作”的状态下笔耕不缀十五载余,最终完成了《无名书》这部生命大书。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脱离当时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对形而上的探索满腔热忱,以人生为筹码探索生命存在意义,无名氏是为数不多的横跨古今中外文化、思想视野,并自觉在
中国现代诗歌一直处在“传统”与“现代”、“西方”与“本土”的两难困境之中,在切断与传统的联系之后,中国现代诗歌如何构建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如何构建自身的文化身份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陈先发正是对“传统”和“西方”资源的自觉认识,使他能够将历史经验,社会现实和个人才能相融合进行中国现代诗歌的探索之旅。他的诗是“中国诗歌的再出发”,是返回源头之后的再出发。 对于传统,陈先发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正是出于
文章以2017年花城出版社出版的《新五人诗选》为研究对象,梳理并考察了从1986年第一本《五人诗选》到《新五人诗选》的诗歌流变历程和历史脉络,对《新五人诗选》的出现原因和近年来的诗坛背景作了分析,并对诗选中的臧棣、张执浩、雷平阳、余怒和陈先发五位诗人的诗坛地位、写作轨迹和写作取向进行分析,通过研究五人各执一端又具有内在统一指向的写作风格,分析五位诗人经典化的可能性及该诗选的时代意义,探讨诗界为什么
诗集《漳河水》作为解放区文学的重要成果,是中国诗歌探索“民族形式”的重要代表作,也是阮章竞的重要代表作品。目前对于诗集的研究,学术界仅集中于对诗歌《漳河水》的研究,缺乏对其他作品的关注和研究,忽视了其他作品的价值和意义,割裂了诗人写作的整体性与诗歌写作的发展性,对阮章竞20世纪40年代诗歌写作研究、艺术规律的讨论仍很欠缺。 本文以诗集《漳河水》为研究对象,溯源写作背景,运用比较研究等方法,通过文
作为曹禺生命三部曲之一的《日出》自1936年发表以来,经历了复杂的版本变迁。作家的每一次改易都受到具体的社会历史语境制约,且新的版本的生成意味着作品艺术面貌与言说空间的改变,进而影响到剧作的文学史经典化阐释与构建。本文试图勾勒《日出》版本流变过程,考察促成版本生成的多重因子,并探究文学史书写同作品版本间的隐秘关联。 绪论部分首先对曹禺《日出》的文本研究及版本研究情况进行了简要梳理,针对当前新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