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乒乓球项目是我国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一项运动,所以到目前为止,我国拥有众多的乒乓球运动员。乒乓球项目具有变化快、旋转多等特点,需要运动员在击打过程中不断的变换位置,调整姿态,因此对运动员的重心稳定与控制能力要求较高。“核心区”肌群力量作为人体部位能力的另一个区域,主要指附着在脊椎附近,髋关节以及骨盆联合结构四周的肌群和韧带组织所产生的力量,主要是用于维持身体平衡、重心稳定,保证专项技术动作稳定发挥。同时,“核心区”部位位于机体的中间环节,是上、下肢协同合作用力的枢纽,在力量的传递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运动员身体发力的主要环节。在乒乓球比赛中,需要运动员不断在移动中的状态下完成技术动作,所以对于运动员来说怎样在移动中保持身体平衡及重心稳定显得尤为重要。可见,“核心区”肌群能力是乒乓球运动员发挥自己技战术水平的良好保证。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多集中在“核心区”肌群力量的理论探讨,用实验法进行训练研究的尚少,对于乒乓球项目则更少,因此本文用sEMG测试及实验法对乒乓球运动员“核心区”肌群力量训练进行研究。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sEMG测试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乒乓球专业运动员实验研究对象,进行sEMG测试与为期9周的实验训练,然后将测试结果、实验前后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讨论,旨在探索“核心区”肌群力量训练对乒乓球运动员的效果影响,为乒乓球运动员更好地进行“核心区”肌群力量训练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结果有:1.在正手攻上旋球中,上肢sEMG测试表现为腹直肌放电量最大,其次为斜方肌;下肢sEMG测试表现为右侧腹外斜肌放电量最大,其次是左侧腹外斜肌。2.在正手拉下旋球中,上肢sEMG测试表现为腹直肌放电量最大,其次为肱三头肌与斜方肌;下肢sEMG测试表现为右侧腹外斜肌放电量最大,其次是左侧腹外斜肌。3.sEMG测试发现,腓肠肌和胫骨前肌在正手攻上旋球和正手拉下旋球时的放电量属于最小放电位置。4.经过训练,受试者伸肌控制力、屈肌控制力、左侧肌群控制力、右侧肌群控制力、身体扭转控制力、八字踩点、左抛实心球、右抛实心球分别增加了28.60%、3.32%、52.05%、60.66%、40.12%、2.03%、7.42%、7.00%。主要研究结论与建议概括如下:1.通过sEMG测试分析发现,在乒乓球项目正手攻上旋球和正手拉球技术中,“核心区”肌群的放电量与贡献率处于所选测试肌群的最高值。2.9周训练均使受试者“核心区”肌群前、后、左、右肌群的控制力、灵敏性及力量传递能力提高。3.实施训练方案期间发现,在静力支撑动作练习时,心率并不适合作静力支撑性练习强度的评价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