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账户是一种个人、家庭或组织对经济活动进行关注、编码和评估的认知操作系统,心理账户否定了“理性人”假设,是“有限理性”模型的进一步发展。对心理账户的研究有助于提高我们对心理账户的认识以及增强个体决策的科学性。本研究以大学生心理账户为研究点,研究大学生心理账户的内隐结构,同时探索这种结构对大学生经济行为的实际影响,并寻求导致这些影响的深入原因。据此本研究以杭州下沙大学城的大学生为被试进行以下两项研究。研究一针对724名大学生被试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等方法探求大学生心理账户的内隐结构,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收入账户包括4个分账户,即:“劳务性收入”“非劳务性常规收入”“借贷收入”和“无偿给予性收入”;大学生支出账户包括6个分账户,即:“基本生活开支”,“一般生活支出”,“精神生活开支”,“人际交往支出”,“享受支出”和“意外支出”;大学生储存账户包括2个分账户,即:“投资增值性储存”和“安全保障性储存”。研究二则是在研究一的基础上并结合其他因素针对615名大学生被试采用情景实验的方式研究这种内隐结构对大学生经济行为的具体影响。研究发现:在实验1中,高金额情况下,不同资金收入与支出项目之间交互作用显著,低金额情况下,不同支出项目主效应显著,两种不同资金情况下,个体资金分配倾向差异显著。在实验2中,资金支出项目与有无外部标签交互作用显著。据此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大学生受到心理账户的影响,并存在一个“4-6-2”的内隐结构。(2)只有在金额较高情况下,不同收入账户的资金才会对大学生的经济行为产生显著影响,意外得来的钱倾向于消费,常规性的收入倾向于谨慎支配,而在金额较低情况下,不同收入账户的资金都倾向于消费在日常生活项目上。(3)在有无外部标签方面,有相应支出标签的资金会导致更多的资金支出,在不同的支出项目方面,大学生倾向按照“基本生活开支”,“一般生活支出”,“精神生活开支”和“人际交往支出”的层次进行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