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刊于1902年的《大公报》迄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是“中国新闻史上寿命最长、影响最大、声誉最隆的一家报纸”。1926年,新记公司接管《大公报》,张季鸾为总编辑,此后直到1941年去世,主持笔政长达15年。他的社评,成为新记《大公报》的一大特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张季鸾在中国新闻评论史上的地位没有第二个人可与之相比。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重要人物和他的社评长期以来并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和研究。“社评”相当于今天的社论,是报纸中最重要的评论,是表明一家报纸政治态度、思想观点的旗帜。近年来,我国报刊界热衷于新闻评论特别是社评的写作,认为此乃主流权威媒体的利器。正所谓“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然而,许多搞新闻评论的人,并不熟悉张季鸾这个人,遑论读《季鸾文存》。以为中国没有新闻评论经典著作,其实是一度甚嚣尘上的“新闻无学论”的翻版。对张季鸾及其社评进行公正、公平、深入地分析和研究,为驳斥这种错误观点提供了有力的武器。对于张季鸾和他的社评,学术界一直褒贬不一,尤其是“国家中心论”、“小骂大帮忙”等争议颇多的问题。有些人将其视为“雷区”,或避之唯恐不及,或对其大加挞伐。尤其在文革时期,《大公报》遭到全盘否定,张季鸾也横遭批判。文革结束后,人们的思想得到极大解放,但对张季鸾的不公正评价仍时有发生,谬种流传,淆乱视听。公平地说,我们不能用现在的标准、眼光去评价旧中国创办的报纸。张季鸾时期的中国,内忧外患,国将不国,张季鸾的社评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极具研究价值。尽管张季鸾是一个争议颇多的人物,但他出色的表现和独特的历史际遇,对后人来说都称得上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本文将张季鸾社评与史实相结合,拟对张季鸾及其社评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建立起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以此反映张季鸾的整体思想,以给当今报纸评论界提供一些有益的启迪和借鉴。对张季鸾本人的功过及其不同时期的社评,将严格遵循马克思的辩证观和历史观,给予比较公允的评价,以纠正以往和现今学术界对张有失偏颇的评价和认识,还历史以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