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半纤维素和纤维素是具有高分子结构的天然聚糖化合物,是木质纤维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半纤维素和纤维素具有可生物降解、生物相容性好、可再生等优势,而纳米化纤维素还具有更高的纯度、杨氏模量、高强度、亲水性、超精细结构和透明性等特性,因此近些年二者在高分子材料、生物医药和纳米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受到很大关注。半纤维素和纳米纤维素的组分分离是其能够应用于新能源、新材料以及新型化学品等领域的第一步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半纤维素和纤维素是具有高分子结构的天然聚糖化合物,是木质纤维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半纤维素和纤维素具有可生物降解、生物相容性好、可再生等优势,而纳米化纤维素还具有更高的纯度、杨氏模量、高强度、亲水性、超精细结构和透明性等特性,因此近些年二者在高分子材料、生物医药和纳米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受到很大关注。半纤维素和纳米纤维素的组分分离是其能够应用于新能源、新材料以及新型化学品等领域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高效、清洁、经济地将二者从植物细胞壁中分离出来,同时保持较大程度的结构完整性对于其能够应用于高值化材料和化学品方面十分重要。然而当前分离半纤维素或纳米纤维素的方法大都是以“牺牲”其中一个组分为代价而分离出另一个组分,极大浪费了植物原材料中很大部分的应用价值,也导致二者后续功能化应用受限乃至高附加值材料的损失。因此,能够分离植物资源中的两组分并且同时得到结构较为完整的半纤维素与性能良好的纳米纤维素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以上情况,本论文以蔗渣为原料,以质量浓度为4%-20%的NaOH为预处理溶剂,在35℃温度条件下分别反应1、3、5小时抽提蔗渣中的半纤维素,并将抽提后的残渣采用2,2,6,6-四甲基哌啶-1-氧自由基(TEMPO)氧化方法制备纳米纤维素(TOCN)。基于对半纤维素的得率及其分子量以及对TOCN的形貌、晶型、结晶度、热稳定性等方面的研究分析,探究碱性预处理条件对蔗渣中的半纤维素从细胞壁中的析出和解聚,以及对TOCN的制备和性能等方面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半纤维素得率与碱浓呈正相关,当碱浓由4%增加至7%时,半纤维素得率增加最明显,在反应时间为1、3和5小时时分别增加了39.7%、46.4%和41.8%,而在碱浓高于7%后,半纤维素得率的增加趋于缓慢。半纤维素的得率与反应时间也呈正相关,当反应时间由1小时延长至3小时,其增长明显,而当反应时间由3小时延长至5小时时增长变缓。在反应时间为5小时且碱浓为12%时,半纤维素提取率趋于完全,所得半纤维素占蔗渣中半纤维素的73.1%。碱浓和反应时间也影响了蔗渣中半纤维素分子结构的解聚,当反应时间为较短的1和3小时时,由于碱浓的升高促使部分具有较大分子量半纤维素从细胞壁中溶出,从而使得溶出的半纤维素平均分子量较大,然而随着碱浓继续升高,半纤维素发生碱性降解,导致其平均分子量下降,最终稳定在50 k Da左右。当反应时间为较长的5小时时,所溶出半纤维素的平均分子量稳定在大约50 k Da。由于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溶出以及NaOH对纤维素的溶胀作用,纤维素能够更好地与TEMPO体系中的试剂接触,从而提高了TEMPO氧化纤维素制备纳米纤维素的有效性,在无需额外机械处理的条件下就能够得到纯度较高(99%左右)且分散性和纳米尺寸很好的TOCN,所得TOCN长度在2μm以内,直径在30 nm以内。碱浓对TOCN形貌的影响远大于预处理时间对它的影响,随着预处理碱浓的增加与时间的延长,TOCN的长度与直径减小,但到一定程度后,其粒径不会继续减小而是趋于稳定,其长度稳定在几十纳米,直径在20 nm以内,其形貌呈棒状,与传统方法制备的纤维素纳米晶(CNC)十分相似。此外,预处理碱浓的增加导致了纳米纤维素的晶型从Ⅰ型转变为Ⅱ型。当预处理时间为1小时时,纳米纤维素在碱浓为15%时发生了晶型的转变,而随着预处理时间的延长,其发生转变所用的碱液浓度降低。由于不同晶型以及形貌的纳米纤维素会具有不同的结晶度、热稳定性和杨氏模量等特性,因此利用此类经过不同碱性条件预处理所得到的TOCN,在后续的材料和化学品加工应用中会有不同的性能表现,有益于满足产品的不同性能需求。综上,本论文通过研究发现了碱性预处理条件对半纤维素结构解聚,以及对后续纳米纤维素制备和性能的影响机制,这对于木质纤维素全面高值化综合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科学意义。
其他文献
土壤有效硅可通过减轻作物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的作用,进而增强作物的抗逆性以提高粮食产量,为此,探讨农田耕层土壤有效硅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对于更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广州市从化区作为研究区域,共采集204个农田耕层土壤样点数据,通过化验分析得到土壤有效硅含量等土壤要素数据,利用地统计学绘制研究区农田耕层土壤有效硅的空间分布图,并在不同维度上分析农田耕层土壤有效硅的差异性。随后根据数
在信息时代,数据呈爆炸式增长,其中大多数为无标签数据,因而对数据进行无监督学习的聚类分析技术越来越重要。目前机器学习算法主要是在单一视图表示的数据上运行的,这种方式实际上与人类的从多个角度全面地分析问题的方式相背。与单视图聚类相对的是多视图聚类,它在多个特征来源的数据集上运行聚类算法,能够利用视图之间的互补性,提高原本单视图上的聚类效果。子空间学习与谱聚类是目前最广泛的被应用于多视图聚类领域的算法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和病理未明的精神疾病,主要临床症状为幻觉、妄想、语言障碍和认知缺陷等,其临床诊断以结构式访谈为主,主观性较强容易导致误诊、漏诊。基于磁共振图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构建的脑复杂网络可用于分析精神疾病患者的脑结构及功能异常,但单模态MRI无法揭示脑结构和功能网络的关联。结构-功能连接耦合整合了脑结构及功能网络的信息,有助于进一步探讨精神疾
在电力输送行业,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GIS)凭借其优良的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但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杂质的介入以及超高压工况下的长期使用往往会导致设备发生故障而不能正常运行,因此需要定期对GIS设备进行检测,排查故障和安全隐患。传统的检测方法是以人工操作的方式对可旋转的高清内窥镜进行故障检测和隐患排除,但这种方法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并且存在检测不清晰、定位不准确的缺点。为了提高检测的效率和准确性
中医外治法治疗颈源性头痛(cervicogenic headache syndrome,CEH)机制主要为:减轻对颅外痛觉感受组织结构的机械压迫刺激;抑制疼痛信号的产生及在中枢的会聚和传导;调控炎性因子以减轻炎性反应;调节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改善脑血管功能紊乱;调节血液流变学,改善血浆黏度增高产生的不良反应;调节血管内皮因子,维持血管正常的舒缩功能,促进内皮修复;维持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稳定,增强镇
外廊在广州近代建筑中运用广泛,囊括的建筑类型种类繁多,从官方的行政建筑到民间的独立式住宅皆可见到外廊的影子。外廊的传播与发展横亘了整个近代时期,直至今天外廊亦是建筑中频繁使用的立面符号,纷繁众多的立面外廊构成了广州独具特色的城市历史风貌。因此,研究建筑外廊对我们理解广州近代建筑具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实地调查与文献研究等方式,梳理了广州近代建筑外廊的发展概况,以大量实例为基础,从设计层面分析外廊的平面
历史虚无主义在边疆的散布,影响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解构“自古以来的”的科学叙事。正确认识“自古以来”,需要在完整的历史时空中把握中华民族与中国的关系。“中国”演化的逻辑是由中华民族推动,并由中华民族呈现。在历史中,中国就是中华民族。“四史”教育是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武器。在西藏高校开展好“四史”教育,应以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树立鲜明的历史虚无主义批判导向,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为
超细晶/纳米晶材料由于其优异的机械强度受到广泛关注,但在强度提高的同时,其延展性将出现显著降低。对此,不少研究人员试图在超细晶/纳米晶材料中引入梯度结构以解决延展性显著降低的问题。塑性流动挤出切削(Plastic Flow Machining,PFM)工艺作为一种新型的大塑性变形(Severe Plastic Deformation,SPD)工艺,能够通过可控的切削与侧向挤出复合过程将工件的表层分
为满足水下目标识别的需求,有必要对其产生的热对流的多物理场进行同步测量,从流动和传热两个角度对其演变规律进行分析,增强对于水下目标的识别能力。本研究基于激光诱导荧光技术(LIF)和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IV),自行搭建建了对于温度场与速度场同步测量的实验系统。对自然对流与热射流两种工况进行了同步测量,分析讨论了其流动和换热规律,进而得出相关结论。本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同步测量系统构建。构建了温
课程是从学科知识中选择一部分“最有价值的知识”组成教学内容。随着知识从混沌到形成清晰分类再到交叉融合,大学课程形态也发生着改变。当前,跨学科课程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大学课程变革的重要趋势,被赋予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重大使命。本文从知识角度回顾了大学跨学科课程的历史演进,厘清了跨学科与相关概念的区分,指出跨学科的本质在于实现知识整合,跨学科课程内容应凸显知识整合过程及结果,以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与解决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