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际适应能力,也称为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是衡量一个人能否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标准之一,是否具备与他人交往的能力。人际适应能力是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满足社交要求,能够获得归属与安全感。良好的人际适应能力能够促进自我概念的生成和人格发展,在特殊学生的成长和社会适应中起重要作用。由于融合教育思想的发展以及教育民主思想的影响,特殊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班就读作为特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是促进特殊儿童回归主流的主要方式。我国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实施随班就读以来,随班就读儿童的入学率有了显著提高,保障了残疾儿童的入学率。但是,对于随班就读儿童入学后的生活,调查者却寥寥无几。随班就读取得的成效如何?学生能否适应学校的人际交往?随班就读儿童面对各个任课教师和普通学生受到的接纳程度如何?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本文以青岛胶州市两所普通小学中的智力障碍学生、任课教师和普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采用社会测量法、行为观察法和访谈法进行资料收集。本研究深入校园,完整记录了为期两个周的随班就读的智力障碍学生的校园人际适应生活。根据笔者观察和对智力障碍学生、教师和普通学生的访谈,得出如下结论:第一、随班就读学生在校人际交往中常常处于被忽视或者排斥的位置。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首先是智力障碍学生主动交往的意愿不强,普通学生和教师可能很难注意到他们,他们几乎不会主动去发起交往。其次是他们交往的形式非常单一,基本以求助他人或者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为主,不会主动维持交往。最后,由于个人的智力障碍,他们在表达能力、感知他人情绪能力和处理问题方面有所欠缺,导致交往无法持续进行。第二、在普通学生和教师对智力障碍学生的评价和态度上。普通学生对智力障碍学生的评价往往会比较低,但是对他们的态度上又分化出积极和消极两个态度.积极态度在于对智力障碍学生的同情和帮助,认为他们比较可怜,但这并非基于朋友之间平等的互助。消极的态度在于,智力障碍学生一旦有了违反纪律或者损害班级利益的行为,就会导致普通学生消极的态度。相比较之下,教师对智力障碍学生的评价和态度都相对比较积极,并且希望通过这种积极的方式鼓励智力障碍学生在学业和人际适应方面取得更多的进步。第三、导致智力障碍学生在校人际适应困难的原因较多,除了智力障碍学生自身因素之外,外部因素也导致了他们人际适应的困难。主要体现在教师特教领域专业知识不足和课业任务繁重,没有足够精力。普通学生的原因主要体现在社会观念的落后和对智力障碍学生认识不足两个方面。根据以上的结论,本研究尝试从不同的方面提出一定的建议,改善智力障碍学生的在校人际适应困难。借此希望社会、学校和教师、学生为这些随班就读的智力障碍学生提供更多的帮扶和支持,使他们真正在随班就读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