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前,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地开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调整与撤销工作以实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合理规划,更好地保护饮用水水源。那么,就需要构建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来规范这一行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是国家为了防治水污染、保护水源而划定的专门区域,与饮用水水源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依据水资源的类型可以分为地表水源类和地下水源类,依据供水规模可分为集中式和分散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特点是法定性,其法律地位:第一是“环境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地开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调整与撤销工作以实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合理规划,更好地保护饮用水水源。那么,就需要构建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来规范这一行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是国家为了防治水污染、保护水源而划定的专门区域,与饮用水水源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依据水资源的类型可以分为地表水源类和地下水源类,依据供水规模可分为集中式和分散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特点是法定性,其法律地位:第一是“环境敏感区”;第二是“重要生态功能区”且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是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范围。我国对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调整与撤销这一问题的立法至今经历了三个时期,1984-1992年为初步建立阶段,1993-2008年为全面确立阶段,2008年以后,为强化完善阶段。调整与撤销的法律规范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中央立法,《宪法》和《环境保护法》提供了指引,其他相关法律构建了基本内容;二是地方立法,不仅深入了中央立法的内容,还有不少创新之处。从宏观角度看,调整与撤销法律制度类型化思维缺乏、法律体系内不协调、法律规范不完备。从微观角度看,调整与撤销法律制度在调整与撤销的条件与程序、公众参与制度和撤销后所在水域的保护上均存在的问题。针对宏观问题,应当在立法时贯彻类型化思维,制定一部《饮用水法》并在其中专设一章规定调整和撤销问题。而微观问题应当:1.明确调整与撤销的条件,分情况详细规定调整与撤销的程序;2.采取各种方式健全公众参与制度;3.通过多种手段确立撤销后所在水域的保护制度。
其他文献
股东会决议效力瑕疵诉讼制度的功能在于匡正公司决议行为,经由合法程序而形成的决议行为方能保障全体股东自由意志的表达,遏制少数人专制恣意。故针对决议不成立之诉在司法实践的适用情况,综合运用法律解释、实证分析与比较法分析等方法对决议不成立之司法适用问题进行总结与分析具有较强的研究价值。分析决议不成立之诉的司法适用首先离不开对决议不成立之目的功能的把握,即该制度拟解决的实质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对决议不成立之
非法进行节育手术罪设立以来,学界对该罪名的研究较为深入、广泛,但是这些研究仅限于学理层面,未能从实证研究角度进行分析。通过实证分析以非法进行节育手术罪定罪的司法判决,了解了本罪的司法适用现状:1997年至2020年间以本罪定罪的案例数量较少,且受生育政策的影响司法判决数量逐年减少;本罪中擅自实施节育复通手术、假节育手术、终止妊娠手术和摘取宫内节育器四种行为类型司法适用率自2015年起持续降低。由于
董事会决议效力之诉规定在《公司法》第22条,立法层面存在诸多缺陷:不合乎该条的立法目的,实现不了该条设定的制度功能。后续修法思路没有根本扭转局面,错误愈演愈烈。相较于世界其他法域的规定,我国规定的董事会决议效力之诉突破司法对公司自治的常规介入程度。执法层面,近2年以来的106例董事会决议效力诉讼案件表明:董事会决议不宜为司法裁判所评价,董事会决议效力瑕疵诉讼没有单独设立的必要,董事会决议效力之诉主
刑事证人拒证特权是证据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形下为证人对抗作证义务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撑。我国虽然没有明确专门关于刑事证人拒证特权的法律规定,但在刑事诉讼法等多个部门法中,也可以零散地瞥见该制度的身影。尤其是2012年对刑事诉讼法进行修改之后,在强制证人出庭的规定中排除了父母、配偶及子女的出庭作证义务,为亲属证人拒证特权的完善打开了一个突破口,继而推进了我国完善刑事证人拒证特权制度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未来可步入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人工智能中无人驾驶汽车的出现,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无人驾驶汽车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并可以减少人们的通勤时间,缓解道路拥堵等。但是,仍不能避免事故的发生,那么事故后如何救济是无人驾驶汽车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因此,本文试图从现有的侵权法律框架下,并借鉴域外相关立法实践,为完善我国无人驾驶汽车交通事故侵权责任提供立法建议。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实施和村民自治的深化,我国农村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调整,农民对政治生活的参与意识愈发主动,对利益保护的要求也越来越活跃,而利益表达正是满足农民政治参与和利益保护愿望的关键。村民自治中,农民的利益表达包括积极主动型利益表达和消极应激型利益表达,表达渠道也相应分为积极主动型利益表达渠道和消极应激型利益表达渠道。其中,积极主动型利益表达主要通过民主选举、自治会议、村两委和人民代表大会
同居共财制度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影响之大、存在时间之长,其意义不可不谓之深远。历代统治者出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考量,为该制度设置了诸多的法律规定,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别籍异财之禁短期内出现了较大波动。宋初,该制度得到强化,法律后果相较于前朝愈发严厉,但在地方上的实施效果却由于诸多因素而大打折扣。之后,便渐渐呈现宽松趋势。通过分析该趋势产生之原因,有助于更好地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宋代的同居共财制度
本文以财产保险合同的保险利益原则及相关问题为主线,以我国现行的保险法和海商法为依据,联系国外有关保险利益的学说及立法实践,对我国保险法中保险利益的确定和适用上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分析,论述了财产保险合同中保险利益的涵义、应用价值、构成要素以及具体种类和认定,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财产保险合同中保险利益的现行规定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正文分五章。 第一章主要剖析了保险利益的涵义及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人口流动加速、纠纷种类的数量剧增、民事诉讼案件急剧增加,对司法的效率和成本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之所以设立缺席判决制度,从民事诉讼原理上讲在于避免诉讼过分迟延、维护诉讼效率、避免造成过高的诉讼成本,从而促进民事纠纷的解决和推动民事活动的繁荣。 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考察了民事缺席审判的概念及其历史演变,对其进行了法理分析
治国安邦,重点在基层、难点在乡村、支点在社会。构建契合中国乡村实际的治理理念和实践运行体系,是基础性工程,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制度化基石。乡村要振兴,先夯实治理结构的核心要素。当前,中央大力倡导的自治、法治、德治三者相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正是在反思历史和总结乡村治理地方性经验的基础上,着眼于乡村振兴的客观需要,为了实现传统乡土社会秩序的重构和创造性转换,所采取的事关全局战略发展的对策。自治是健全乡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