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体性思想是西方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思想,早在巴赫金之前,古希腊哲学和近代哲学就对之给予了关注并进行了阐释。古希腊哲学以实体来理解主体,将人混同与物,从物的角度来理解人作为主体的地位以及人的主体性。近代哲学高扬了人的主体意识,但却是在主客二元对立的基础上来考察主体性,并且由于理性的高度介入,在主客体的关系中显示出主体对客体的优越性,客体在认识过程中实际上是被主体排斥、征服和改造了。所以二者都存在片面强调客体或主体的局限性。基于此,强调主体间性的现代哲学适时而生,巴赫金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他的主体性思想就是在主客体的平等对话中孕育出来的,其根本特征表现为以“自我”和“他者”为基础的主体对话性。强调主体的对话性并非巴赫金首创,在他之前,达尔文主义、康德、柯亨和马丁·布伯等几位哲学大师都对构筑对话的“他者”、“自我”与“他者”的关系有所关注,并在他们的著作中探讨了心灵与世界的关系,提出“未完成”、“未论定”以及“我与你”等重要概念。他们的观点对巴赫金建构主体对话性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巴赫金却没有对他们的观点实行“拿来主义”,而是把他们当作哲学生涯中重要的“他者”,在对他们的思想“刺激”进行充分应答的基础上,作出了自己的独特性思考。对前辈智慧的吸收和消化使巴赫金建构了自身独特的主体对话性思想。这种思想除了在理论上坚持对话精神,对哲学前辈进行继承和创新外,在现实中也被巴赫金得以充分运用。巴赫金深知“自我”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必须不断地对“他者”的刺激作出反应才能生存,才有意义。所以,他的一生都始终坚持与周围的环境展开积极的对话,从而使自己的思想保持生动性和多元化的风格。同时,巴赫金也在其批评实践中力证作为“自我”的个人是不能离开作为“他者”的社会而独立存在的,必须在社会的前提下来考察来个人的心理。所以面对弗洛伊德和形式主义,巴赫金对他们的个人心理主义错误进行了批判,并将社会和历史的内容注入个人的心理,提出了自己不同与当时社会主流的,充满主体对话性思想内涵的人文观。面对我国当代文学批评界出现的“捧”与“棒”的问题,就可以从巴赫金的主体对话性思想中汲取营养,得到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