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拟在对一组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死亡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SLE患者死因和死亡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初步研究,为临床上进一步降低SLE死亡率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一对照研究方法,以1993年1月~2006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住院治疗的64例SLE死亡患者为调查对象(死亡组),将同期住院的167例存活患者设为对照组(存活组)。根据患者死因与SLE关系的密切程度将其分为4级:Ⅰ级(主要直接死于SLE疾病本身),Ⅱ级(并非直接死于SLE疾病本身,但SLE对死亡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Ⅲ级(并非直接死于SLE疾病本身,但和SLE有一定的关系但关系不很密切),Ⅳ级(死亡与SLE完全无关),对死亡组的死因进行分析。在对两组患者人口统计学数据、诊断经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情活动程度、累积损伤指数(SDI)、常规治疗手段、治疗依从性、主要死亡原因等89项自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知识将诸因素中P≤0.1者作为待选变量,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筛选SLE患者死亡和合并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64名SLE死亡病例中,Ⅰ级死因42例(42/64,65.63%),其中肾功能衰竭最常见(13/42,30.95%),其次为狼疮脑(9/42,21.43%)、多脏器功能衰竭(multiple system organ failure,MSOF)(6/42,14.29%)、狼疮性肺炎(6/42,14.29%)、心力衰竭(5/42,11.9%)、溶血性贫血1例(1/42,2.38%)、狼疮性肝炎1例(1/42,2.38%)、免疫性血小板减少致脑出血1例(1/42,2.38%)。Ⅱ级死因14例(14/64,21.88%),其中感染为主(12/14,85.71%)、消化道出血(1/14,7.14%)、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opathy,DIC)(1/14,7.14%)。Ⅲ级死因7例(7/64,10.94%),其中心肌梗塞2例(2/7,28.57%)、脑动脉硬化致脑出血2例(2/7,28.57%)、肝硬化晚期门脉高压引起的消化道出血1例(1/7,14.29%)、肺结核1例(1/7,14.29%)、自杀1例(1/7,14.29%)。Ⅳ级死因1例(1/64,1.56%),为意外窒息死亡。
发病后的前三年内死亡病例最多(38/64,59.38%),其中尤以Ⅰ级死因居多(27/38,71.05%)。40岁以下多死于SLE本身,而60岁以上多死于心脑血管疾病。64例死亡患者中合并感染27例(27/64,48.44%),9例患者合并两种以上部位感染。共检出病原体54例次,其中呼吸道(13/36,36.1%)和泌尿道(13/36,36.1%)是最常见的感染部位。
对SLE患者死亡相关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狼疮脑(OR=11.775,P=0.000)、乏力(OR=5.127,P=0.003)、抗Sm抗体阳性(OR=4.695,P=0.006)、粘膜溃疡(OR=4.183,P=0.002)、消化道出血(OR=3.740,P=0.023)、感染(OR=3.685,p=0.007)、低蛋白血症(OR=3.148,P=0.046)、累积损伤指数(SLEDamage Index,SDI)值增大(OR=1.648,P=0.001)为SLE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最终SLE疾病活动指数升高(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Activity Index,SLEDAI)并非SLE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0.923,P=0.019),而中小剂量激素维持治疗可以降低SLE死亡的风险(0R=0.068,P=0.007)。而对SLE患者合并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大剂量激素治疗(OR=2.865,P=0.006)、低蛋白血症(OR=2.099,P=0.028)、最终SLEDAI积分(OR=1.056,P=0.006)是SLE患者合并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本身脏器损害是SLE死亡的主要原因,其次是感染;40岁以下多死于SLE本身,年龄越大死亡率越低且多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狼疮脑、乏力、抗Sm抗体阳性、粘膜溃疡、消化道出血、感染、低蛋白血症、SDI值升高为SLE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最终SLEDAI积分升高并非SLE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中小剂量激素维持治疗可以降低SLE死亡的风险。大剂量激素治疗、低蛋白血症、最终SLEDAI积分则是SLE患者合并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控制病情活动、适度合理治疗、降低脏器累积损害、减少合并感染发生是降低SLE死亡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