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10月11日,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这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提供了良好契机。同时,翻译的作用也备受瞩目,因为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译作在海外的传播与接受程度。为了将中国文化更好地介绍到西方世界中去,改写避不可免也有一定必要。长期以来,传统翻译理论局限于语言层面的探讨,重视原作的地位。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文化转向的来临,翻译研究也被纳入文化领域。新的翻译理论开始注重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以及译作与原作在效果上的对等,因为很多时候,直译无法将原作的文学效果传递到译入语文化中去。作为操纵学派的代表人物,安德烈·勒菲弗尔提出了改写理论,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层面上的转换,更是文化层面上的交流。他认为,改写策略主要受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者这三大要素影响,不仅体现在译者对原作的选择上,也体现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 本文基于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主要研究葛浩文在《檀香刑》具体英译过程中的改写策略。由于《檀香刑》的英译本在2013年首次出版发行,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对它的研究还不是很多,因此从改写角度进行该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本研究是一项描述性研究,通过对《檀香刑》英译本与原作的仔细对比分析,获得以下发现:葛浩文的改写并非任意的,对具体改写策略(包括省略、添加、变更)的选择主要受上述三要素的制约,详细说来,包括语言文化差异等客观因素和译者的翻译观念、读者意识等主观因素。其改写为译作打入西方市场、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产生了积极作用。然而在改写过程中,一些中国文化元素被淡化,留下不少遗憾。本文一方面可视作对译者葛浩文英译策略研究的补充,另一方面触及到翻译过程中改写策略的不足,为今后相关研究留下了大量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