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是全球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恶性肿瘤之一。相关文献研究表明,灸法防治肝癌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基础,并且灸法防治疾病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因此,本研究采用小艾炷逆灸大鼠的"肝俞"穴,观察直接灸和隔姜灸对大鼠肝功能及肿瘤相关因子的影响,探讨逆灸法对原发性肝癌的预防作用。目的本实验以DEN诱导的HCC模型成模期大鼠为研究对象,以"肝俞"穴为施灸部位,造模的同时对大鼠进行直接灸和隔姜灸干预。观察直接灸和隔姜灸法对HCC模型成模期大鼠肝脏病理组织形态学,以及肝功能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γ-谷氨酰转肽酶(Glutamyl transpeptidase,GG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ALP)、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heterop-lasmon,AFP)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影响,以探讨该灸法对HCC模型大鼠成模期的预防作用,并评价两种灸量以及不同灸法对HCC模型大鼠的预防效应。方法将70只清洁级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模型组(15只)、直接灸1组(15只)、直接灸2组(15只)、隔姜灸组(15只)。除空白组外,各组大鼠按照50mglkg的剂量,腹腔注射浓度为l0mg/ml的DEN溶液,每周2次,每次间隔3或4d(约84h),连续10周;直接灸1组灸"肝俞"穴,3壮/穴;直接灸2组灸"肝俞"穴,6壮/穴,均隔日1次,连续10周,每壮艾炷灸完再换;隔姜灸组需在"肝俞"穴上放置一 2mm厚的姜片,灸"肝俞"穴,3壮/穴,每壮艾炷灸完再换;造模结束后,对大鼠肝脏病理形态学变化用HE染色法观察;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各组大鼠血清AST、GGT、ALP进行检测,用ELISA法对各组大鼠血清中AFP、TNF-α进行检测。结果1肝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空白组大鼠肝细胞胞浆胞核均匀、肝细胞索排列整齐,呈放射状,肝细胞形态正常;模型组肿瘤细胞成团块状分布,小叶结构完全破坏,核/质比增大,细胞核深染,异型性增加,肝细胞坏死,部分出现核固缩和核碎裂现象;直接灸1组,核/质比略增大,肝癌细胞数量较少,细胞核异型性低,有少量结节形成;直接灸2组,细胞核深染、核/质比增大,肝细胞有双核;隔姜灸组,细胞核深染、核/质比略增大,有肝细胞索和肝血窦结构。2血清肝功能表达情况: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AST、GGT、ALP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直接灸1组、直接灸2组大鼠血清GGT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隔姜灸组大鼠血清AST、GGT、ALP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3血清AFP表达情况: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AFP含量显著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直接灸1组、隔姜灸组大鼠的血清AFP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4血清TNF-α表达情况: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TNF-α含量显著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直接灸1组大鼠血清TNF-α含量显著降低(P<0.05)。结论1小艾炷直接灸和隔姜灸均能改善HCC大鼠成模期的肝脏病理形态,减缓细胞癌变进程。2小艾炷直接灸和隔姜灸均能有效降低HCC大鼠成模期血清GGT含量。3直接灸1组能有效降低HCC大鼠成模期血清AFP和TNF-α含量,说明直接灸1组可以通过减缓DEN对大鼠肝细胞的炎性反应,抑制肝癌细胞的增长。4小艾炷隔姜灸能有效降低HCC大鼠成模期血清AST、GGT、ALP及AFP含量,说明隔姜灸组能够明显改善大鼠的肝功能,减轻肝细胞的损伤,抑制肝癌细胞的增长。5小艾炷直接灸和隔姜灸在一定程度上对HCC模型大鼠具有预防作用,可以减缓肝脏癌变进程,其内在机制可能是通过减轻DEN对大鼠肝细胞的炎性反应、改善肝细胞膜通透性、调节TNF-α介导的信号通路等几方面去降低肝细胞的癌变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