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辅助灵芝液体发酵对其生长与代谢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mato20099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灵芝(G. lucidum)作为一种广为人知的药食两用真菌,具有丰富的活性成分。近年来随着灵芝全基因组测序的完成、转基因体系的建立、反向遗传操作体系的完善以及自身特有的次生代谢方式,使灵芝日渐成为潜在的模式担子菌。灵芝的液体发酵技术具有周期短、成本低、产量高、有利于工业化等优点,从而受到广泛关注,但是发酵菌丝体中重要的活性成分—三萜类化合物的含量与种类均低于子实体。
  本文拟在灵芝发酵过程中进行超声处理,旨在通过低能耗的物理场方法提高其发酵效率。本研究利用发散式超声设备辅助灵芝液体发酵,并比较超声处理前后灵芝菌丝体细胞水平与理化差异,分析超声处理对灵芝发酵效率的影响机制;通过代谢组学分析,以阐明超声处理对菌丝体最终代谢产物的影响;通过转录组学以分析超声对灵芝整体基因表达的影响;首次使用转录组和代谢组联合分析研究超声促进灵芝生长与代谢的分子机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
  (1)超声处理促进灵芝液体发酵的研究。以菌丝体生物量与三萜产量为指标,研究了不同超声参数对灵芝液体发酵的影响。并以拉曼光谱、扫描电镜与胞内Fluo-4/AM探针法研究超声处理对灵芝细胞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最佳超声处理条件为:在对数生长期(接种后96h和120h)分别处理15min,超声频率28±2kHz,功率密度15W/L。与对照组相比,超声处理后菌丝体生物量和三萜产量分别提高了26.99%、33.62%(p<0.05),胞内外多糖含量分别提高了18.48%、35.90%(p<0.05),胞内外黄酮含量分别提高了30.27%、12.00%(p<0.05),超声处理促进了灵芝的生长与代谢。灵芝细胞宏观结构结果表明,超声处理可以改变菌丝体中多糖、脂肪酸和氨基酸的含量或结构。微观结果表明,超声处理后恢复0.5h菌丝部分断裂、内容物外泄,恢复3h后菌丝断裂部分恢复,菌丝体分枝增多,缠绕更为紧密。Fluo-4/AM探针法观察得到,处理后菌丝体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大,说明超声处理改变了灵芝菌的细胞膜通透性。
  (2)通过代谢组学研究超声处理对灵芝发酵代谢物的影响。通过LC-MS非靶向代谢组学共鉴定得到857种差异代谢物(578个上调,279个下调),上调的代谢物多于下调,表明超声处理诱导了大量代谢物的合成。这些差异代谢物分别富集到氨基酸代谢、糖代谢、萜类生物合成、磷脂和鞘脂代谢以及转运蛋白途径等多条KEGG代谢途径,表明超声处理后细胞为响应外界胁迫,相关代谢途径会发生复杂的变化。综上所述,超声处理可以使灵芝菌在代谢水平上发生显著变化。
  (3)通过转录组学分析超声处理对灵芝菌基因表达谱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超声处理后恢复0.5h与3h分别鉴定得到569个、932个差异表达基因,在3h的恢复时间内有334个差异表达基因持续改变。结果表明超声处理可以使灵芝菌在转录水平上发生显著变化,并具有一定的持久作用。将鉴定得到的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到相应的GO功能分析与KEGG代谢通路,结果表明,超声处理组与对照组在生物过程、细胞组成和分子功能三个类别中均有显著性差异,细胞色素P450、硫、碳、氨基酸、脂肪酸代谢,萜类骨架的生物合成以及鞘脂信号途径等均参与了灵芝对超声的响应。
  (4)转录组和代谢组的联合分析表明,鉴定得到的差异基因和代谢产物主要涉及以下途径:碳水化合物代谢、能量代谢,氨基酸、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与代谢,膜转运、膜的组成成分,细胞壁,信号传递,ROS清除以及热休克蛋白的表达等。结果表明,超声处理能够促进灵芝诱导初级代谢、次级代谢、膜结构与膜性质、细胞壁、抗氧化机制的调控以及热效应的差异表达,从而从多个方面协同影响灵芝的生长与代谢。综上所述,超声处理可以作为一种促进灵芝液体发酵的有效方法。
其他文献
吲哚二酮哌嗪生物碱是一种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多提取自曲霉属Aspergillus和青霉属Penicillium,其中 spirotryprostatin 类化合物是吲哚二酮哌嗪生物碱中结构特殊而复杂的一类化合物,其吲哚环与二酮哌嗪环之间是一个五元氮杂环,在其吲哚3位形成了一个手性的螺氧化吲哚季碳原子。吲哚二酮哌嗪生物碱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抗肿瘤、抗癌、抑菌、免疫调节、抗氧化及杀虫活性等),spi
针对国内外较少探讨除草剂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实际废水应用O3/UV处理,尤其是杂环取代脲类除草剂生产废水的降解,本文采用O3/UV技术,研究了特丁噻草隆生产废水的水质特性,并对特丁噻草隆的紫外光谱特性进行了大致实验分析,考察了O3/UV技术降解特丁噻草隆有机废水过程中的臭氧氧化机理,并对降解过程中不同臭氧投加速率,不同初始COD浓度,以及不同初始pH值等因素对降解特丁噻草隆有机废水的影响进行了考察。讨论了O3/UV降解前后,特丁噻草隆有机废水的可生化性,总有机碳,紫外光谱,高效液相色谱的变化;同时研究了降
浮球式惯性平台是一种新型无框架稳定平台,其采用浸没在液体中的稳定球体建立测量载体运动的参考坐标系。由于球体被液体包裹且受到静压支承系统的全方位支承,因此浮球平台能够适应载体的大过载、高动态机动和强振动环境,可作为高超声速飞行器和新型战略导弹的理想导航系统。球体在惯性空间保持稳定是浮球平台作为导航系统的基础,本文将针对球体稳定的相关技术进行研究,研究成果可为我国的浮球平台研制提供理论和技术方面的支持。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分析了载体运动情况下自由球体的运动特性。球体的配重误差导致球体密度与
地面物体的定位、空间飞行器的导航和跟踪均需要用到天球与地球坐标系的精确变换矩阵,而地球定向参数描述了这种转换关系。现代空间大地测量技术得到的观测数据需要较长时间的分析,不能实时获取EOP值,最终导致EOP值的获取在时间上滞后,对于需要实时EOP数据的应用造成了很大影响,使得EOP的预报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EOP的预报受到多种地球物理因素的干扰,预报难度比较大。论文从EOP的理论设计出发,围绕EOP的预报及其对导航卫星轨道计算中的影响开展研究,可为EOP预报和航天器轨道计算提供重要参考。论文的主要研究工
餐厨垃圾(food waste)具有资源和废物的二重性,适当地利用现有的技术对其进行资源化处理可带来经济、环境与社会效益。水热炭化技术可以将有机垃圾转化为功能性碳素材料,受到研究学者的关注。本文针对餐厨垃圾含水率高、有机物含量高、产量大等特点,以资源化利用为目的,开展餐厨垃圾水热炭化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
  ①研究水热炭化原料的化学组成对水热炭产物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热炭化的主要产物是水热炭与水热液,气体仅占极小的比重。碳水化合物是促进水热炭形成的重要组分。蛋白质无法单
近年来,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处理与处置已成为中国水处理方面的重点和难点,吸附技术因其操作简单、经济廉价和出水水质好等优点,被认为是处理废水污染最有应用前景的处理手段之一。氢氧化锆是两性氧化物,碱性较强,在生产生活的多个行业都有应用,如颜料、玻璃等化工行业,研究中发现其对有机物的吸附有很大潜力,但查阅现有文献,发现对其吸脱附性能和吸附机理尚未有相关研究。
  本论文研究了氢氧化锆对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吸附、脱附性能,探讨了废水初始pH、吸附剂投加量、吸附温度和吸附时间对吸附效果的影响;采用NaOH溶液浸泡对吸
随着中国城镇化发展加快以及人口不断增长,城镇污水和污泥产量也随之增加。然而,传统的污泥处理处置技术已不能达到现阶段“稳定化、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处理要求。水热碳化技术利用其不受含水率限制、脱水性能强及产物可进行资源化利用等优势,现已成为污泥处理处置领域的一项新兴技术。因此,本研究以重庆市某污水处理厂的浓缩污泥作为水热碳化反应原料,针对反应条件对水热碳化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究,具体工作内容如下:
  首先,通过设置200℃、220℃、240℃和260℃四个反应温度和2h、4h、6h三个反应时间共1
苯并三唑(BTA)和苯并噻唑(BTH)是两类典型的苯并杂环化合物,它们由苯环稠合一个杂环而成,化学结构稳定,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和医药等行业中,导致其在污水、地表水、地下水和自来水中被普遍检出。由于该类化合物水溶性好、难生物降解且具有一定的生物毒性,若进入水体将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目前,传统废水处理技术对这类化合物的降解效果并不理想,因此为了保障日常饮用水安全,有必要开发一种高效、快捷、绿色降解苯并杂环化合物废水的水处理技术。介质阻挡放电(DBD)等离子体技术是一种集臭氧氧化、自由基氧化、紫外
餐厨垃圾处理是中国高速城市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而填埋、焚烧和厌氧消化等传统处理方法存在减量效果有限、资源利用率低及二次污染控制成本高等问题。水热碳化和热解是两种简单便捷的餐厨垃圾可持续处理方法,具有反应时间短、转化效率高及可产生增值产品等独特优势。水热碳化和热解产生的生物炭稳定、多孔、富含碳元素,在生物能源、固碳减排、土壤改良及环境修复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目前关于水热碳化和热解的对比研究较少,而全面了解水热炭和热解炭的理化性质对餐厨垃圾的处理、碳化技术的发展、生物炭的应用及相关政策的制定都具有
马铃薯具有营养价值高、生长适应性强、产量高等优点,我国积极推进其主食化应用,其中挂面是实现马铃薯主食化的重要途径。然而,马铃薯全粉为熟化产品,在面条中添加量超过10%,会导致面带粘辊、断裂,面条蒸煮损失大。为此,论文基于三层复合压延创新高添加马铃薯挂面加工技术,采用质地分析与低场核磁技术优化压延参数、干燥条件,成果将为马铃薯主食化利用提供技术支撑。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
  (1)基于面带三层复合压延,制作高添加量马铃薯全粉面条;通过分析压延过程中内外层厚度及面带抗拉伸能力变化,优化高添加马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