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围城》是20世纪著名学者钱钟书的文学杰作之一,其中出现的文化专有项不仅对人物性格的刻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也展现了作品独特的文化韵味。作为反映“被围困”这一主题的主人公方鸿渐,作者着墨最多。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如何处理与方鸿渐相关的文化专有项就成为译者能否很好地再现人物性格特点和中国文化韵味的关键因素之一。切斯特曼的再现伦理、服务伦理、交际伦理、规范伦理以及承诺伦理为译者提供了多方位的视角来规范其翻译行为,以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本文以这五种翻译伦理模式为理论框架,选取《围城》英译本中与方鸿渐相关的文化专有项作为研究对象,试图探讨译者在处理这些文化专有项的过程中采用了哪些翻译策略,进而探讨在五种翻译伦理模式的视角下这样的处理方式使原文化专有项在译文本中得到了何种程度地再现。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在翻译与方鸿渐相关的文化专有项过程中,译者共采用了11种翻译策略,其中文外解释(23.92%)和语言翻译(22.97%)是译者保留原文化专有项时使用的两大主要翻译策略,绝对世界化(23.44%)是译者替代原文化专有项时使用的主要翻译策略。2.在《围城》英译本中,文化专有项的处理方式对方鸿渐性格和中国文化韵味的完全再现率分别为:再现伦理(90.10%)、服务伦理(2.63%)、承诺伦理(55.17%)、规范伦理(22.22%)以及交际伦理(78.57%)。此外,译者在处理与方鸿渐相关的139个文化专有项过程中,其中有83个文化专有项得到了完全再现,50个得到了部分再现,6个未得到再现。从这点来说,方鸿渐的性格和中国的文化韵味在译文本中得到了比较完整地再现。本研究希望对文学作品中文化专有项的翻译提供一些借鉴,并对中国文化的对外译介有所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