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The Minutes of 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和各年度《工部局年报》(Municipal Report and Budget)等原始档案,结合各地方志及专门志,复原了上海公共租界自工部局设立(1854年)至被撤销(1943年)期间设置的所有巡捕房的起讫时间和位置,并通过实地测量将其坐标反映在地图上。通过考察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设立的流程,发现它们与区域开发密切相关,即一个区域通常在开发相对成熟后——居民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房捐数额足以承担巡捕房的建设和巡捕的开销,才会设置巡捕房。这一发现也得到了数据上的证明:巡捕房的数量与租界历年人口的总数呈高度的正相关,这相当于赋予了巡捕房以人口数量信息,而人口又是城市化最直接的指标之一,因此将巡捕房作为城市化的指标是可行的。由于巡捕房的空间位置己确定,那么则可通过巡捕房设立的时间顺序及位置来模拟上海城市空间的扩展过程。此前学者在研究上海租界的城市空间扩展时,选用的方法或是行政边界的变化,或是逐点复原地块开发的过程。前者,虽方法简单但结论过于概略;后者结论精确但工作量巨大,且对史料质量要求极高,难以推广。因而,笔者认为,本文所采用的以巡捕房作为指标,工作量较小,且能达到较高的精度,因此有推广的价值。此外,本文也以巡捕房的设立为切入点,对公共租界的行政流程进行了考察,发现其制度是:“最高行政机关”工部局向其“最高权力机关”纳税人会议负责;为“代议制”。这一与华界制度上的差异或可以解释为何工部局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将本是一块荒地的租界建设成为“东方的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