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学转向”被视为当今人文社科领域一场重要的变革。其注重研究名词或概念背后政治的、社会的、文化的、历史的深层内涵,认为其是深深根植于特定的时代与文化背景之中。现今历史学界所强调的概念史或观念史研究,便是强调在宏观的历史背景下去重新认识词语,从词型或概念的起源衍变着手,探究追溯词语产生之深层语境。本文之目的,便是由一词之变迁,来介入彼时复杂的历史语境,达到“以小见大”的作用。本文所关注“知识分子”一词作为近代以来才产生的一个新的词语,指涉的是近代以来的知识人及其群体。但其并非一经出现便顺利走入了中国的汉语体系,并成为国人的习惯用语。与其同时期存在的名词还有“知识阶级”、“知识界”等。以上数词从1910年代直至1940年代,都一直并存于中国的历史语境之中。其中“知识阶级”一词,最早出现,文本使用也最为频繁,可谓占据中心位置,为大多数国人所接受。但自1920年代中后期开始,另一新词“知识分子”开始出现于中文文本中。乃至从1940年代末期开始,开始出现“知识分子”一词逐渐占据话语中心,对他词形成排斥的趋势。最终到1950年代以后,“知识分子”成为现代人所熟知的词汇,而“知识阶级”一词则消失于历史时空之中。所以,笔者试图追溯由“士”或“读书人”到“知识阶级”进而到“知识分子”这一词语嬗变过程,并细究其语变的深层原因。对此本文通过概念史的研究方法,考察时人对各种相近词语的使用状况。首先,考察了该词在中西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翻译历史。其次,探究了“知识阶级”一词如何进入中国词汇体系,以及国人在使用该词时的心理考量,和其背后的历史语境。最后,笔者通过文本分析,重点追溯了“知识分子”这一名词如何与“知识阶级”等词在思想场域进行观念竞争,从而取得理论正当性,并最终契合于中国特殊的政治、文化氛围的历史过程。同时,总结出中共在这一过程中,“阶级”化分析在其中所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