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高度智能化的无人驾驶汽车将是汽车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无人驾驶汽车不仅能有效提高交通运行效率,保证汽车行驶的安全,而且能代替人类完成某些特殊任务。无人驾驶汽车的转向控制是整个无人驾驶技术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也是无人车实现稳定准确驾驶的关键因素。无人车转向控制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路径跟踪效果。本文在实车平台上改装设计无人驾驶转向控制相关装置,采用模型预测控制算法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高度智能化的无人驾驶汽车将是汽车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无人驾驶汽车不仅能有效提高交通运行效率,保证汽车行驶的安全,而且能代替人类完成某些特殊任务。无人驾驶汽车的转向控制是整个无人驾驶技术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也是无人车实现稳定准确驾驶的关键因素。无人车转向控制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路径跟踪效果。本文在实车平台上改装设计无人驾驶转向控制相关装置,采用模型预测控制算法对无人驾驶转向控制展开研究。首先,对无人驾驶汽车转向控制架构进行介绍,并对实车转向系统角传动比进行标定,根据实车平台设计改装了转向执行机构,对其工作原理进行阐述,扼要说明分析转向执行机构中转向电机、转角传感器等硬件的性能参数。其次,建立车辆动力学模型和运动学模型来描述车辆的运行状态,对转向控制算法的具体设计提供模型基础和依据;为提高转向控制的稳定性,引用“魔术公式”轮胎模型,根据公式对轮胎力学特性进行分析;基于建立的车辆系统模型,采用模型预测控制算法结合所研究控制目标的特点,选取合适的状态量、控制量和输出量,完成了预测模型的建立及连续系统离散化,设计了目标函数,分析并确定相关约束条件,完成算法的推导过程。然后,对模型预测转向控制器进行联合仿真分析,搭建Simulink与Car Sim联合仿真平台,选取双移线轨迹进行转向稳定性仿真分析;对比分析模型预测控制系统在不同运行工况,不同控制参数对转向控制的影响,验证无人驾驶汽车转向控制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实车验证了本课题所提出转向控制系统的可行性,以改装设计的中华V3车作为试验平台,就实车试验环境展开必要介绍;阐述了转向控制系统上层控制模块和底层控制模块的实现方法及通信方式,并对转向控制算法的调试及实现进行说明,基于定位系统与离线地图完成实车试验;分析试验车的行驶状态结果,验证了设计的无人驾驶转向控制系统在实车环境中的有效性。
其他文献
三参数威布尔分布是一种比较完善的,而且能更准确地描述元件设备疲劳寿命的概率分布。本文主要利用五种估计法:极大似然估计、L矩估计、百分位法、矩估计和对数法对威布尔分布的形状参数α、尺度参数β和位置参数θ进行估计,并比较哪种方法性能最优。首先,介绍了三参数威布尔分布和极大似然估计的相关理论。并且运用极大似然估计法求出参数的估计量。运用Newton迭代数值法,结合MATLAB语言编写程序,利用疲劳寿命试
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是汽车技术的发展方向,发展新能源智能客车具有重要的意义。新能源智能客车能够实现人机交互、无人驾驶,在转向方面进行智能控制。目前新能源客车广泛使用电动液压助力转向系统,无法实现智能转向且能耗高,成为其智能化和节能化的瓶颈,为此需要对其进行升级和改造。课题以新能源客车智能电液转向系统为研究对象,在现有转向系统的基础上增加电机辅助助力系统和蓄能器液压装置,实现转向系统的智能化与节能化
伴随着通信时代的到来,现代交流方式更倾向于无线通信。广播性作为通信最突出的特点,容易导致传输的信息被恶意窃听,无线通信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传统的无线网络防窃听方式是对信息进行加密,该方法不仅会增加不必要的冗余,而且共享的密钥也有被破译或者被泄露的风险。由于LT码具有译码开销小,编译码简单,且具有无码率特性,在无线通信中备受关注,近几年,有学者提出将其作为防窃听码,在窃听信道中可以确保信息高效且安全的
H13模具钢被广泛的使用在冲击载荷较大的压铸模、锻模及热挤压模中,模具在较大载荷的作用下容易出现磨损、龟裂及断裂等失效形式。激光熔覆是一种先进的表面强化技术,能够提高模具的使用寿命。原位生成颗粒增强熔覆层,具有热力学稳定、颗粒与基体界面洁净、颗粒结合强度高及合成工艺简单等特点。本文基于激光熔覆技术,在H13模具钢表面制备了原位生成WC增强Ni基涂层,提高了模具钢的硬度和耐磨性,延长了模具的使用寿命
用铜包铝复合材料制作导线,在保证导电性能的同时可以大量节省紧缺的铜金属,为此备受关注。随着制备技术迅速发展,其应用领域不断扩大,但铜包铝复合材料在成型加工以及使用时复合层容易开裂。根本原因是复合层内Cu9Al4等金属间化合物呈膜状沿复合层纵向分布,这个问题至今没有得到解决。为了解决铜包铝复合层脆的问题,本文采用Zn来抑制铜铝金属间化合物形成的技术路线,主要研究Zn对复合层的影响。发现了铜铝之间加锌
随着大数据,多传感器技术的普及,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近年来,该技术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D-S(Dempster-Shafer,D-S)证据理论与BP(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的特点,已成为该领域的重点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针对上述两种方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本文介绍了多源信息融合理论的相关知识和融合方法,对本文
近年来,溶出型金属纳米粒子氧化物作为一种有前途的催化剂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溶出的金属颗粒和氧化物基体之间存在较为强烈的相互作用,有助于电子离子在金属-氧化物界面上的传输。通过脉冲电流诱导钙钛矿B位溶出具有效率高,无污染,操作简便以及有效减少反应时间等特点,能够突破高温还原法的局限性,有望成为控制钙钛矿溶出的新技术。本文将对钙钛矿型氧化物基体的结构组成及外部施加条件进行系统调控,主要包括改变制备工艺、
本文通过理论与实验的结合方法,重点针对材料20Mn2与材料Q345D的激光焊接工艺,并通过改性实验使焊件重熔连接使焊缝区域的力学性能提升焊缝质量的研究且通过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显微硬度计、拉伸性能测试、能谱仪(EDS)等分析手段,对焊缝的组织及性能进行研究,并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焊接过程温度场和应力场进行了仿真模拟。由此得出的工艺参数对焊件焊缝形貌、焊缝各区域组织变化及焊缝熔合区、热影响区及其邻
减振器通过自身阻尼特性消耗来自地面的能量。又因为减振器的结构影响着减振器的阻尼特性,所以可以对减振器各个部件结构进行灵敏度分析,研究分析出各个结构对减振器阻尼特性的影响程度,进而对其进行匹配优化,改善汽车的平顺性。本文就以SUV车型为研究对象。开展减振器建模、灵敏度分析,以及最后的优化仿真工作。首先根据企业提供的某样车的整车参数进行了麦弗逊前悬架的匹配、计算与初设计,包括悬架的刚度、动静挠度、减振
随着可再生能源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分布式电源汇集起来形成微网,交直流混合微电网因其结合交流微电网和直流微电网的优点,提高新能源的利用效率,因此成为研究的热点。其中互联变换器和储能设备是协调交直流混合微电网两侧功率平衡的重要装置,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和实用意义。本文首先研究并网模式下混合微网互联变换器直流恒压控制策略,通过分析孤岛模式下两侧微电网下垂特性,给出一种等效范围控制的互联变换器控制策略以实现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