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多研究翻译理论的途径从哲学的角度宏观上可分为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两大类。传统的翻译研究属于结构主义,仅限于语言内部的对比分析,认为语义是静态恒定的,追求意义对等;而解构主义研究通过严密的逻辑分析和哲学思辨否定了结构主义的带乌托邦性质的理论预设,将翻译还原于真实的历史和空间语境中,推论出语义是动态不定的。解构主义翻译研究具有跨学科性质,有非语言学科的介入,其中之一是后殖民主义理论。始于二十世纪80年代的后殖民主义理论以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批判契合翻译研究,形成后殖民翻译,它站在更高处审视,将翻译活动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文化、历史和社会的背景之下,使政治、文化、权力关系等文本翻译的外部因素纳入研究范畴。本文前半部分通过回顾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型”,对后殖民翻译理论进行了溯源。介绍并分析了后殖民翻译最直接的理论基础:反传统的解构主义和批判色彩的后殖民主义。着重分析了这两种理论在翻译研究领域中的应用,以及从中得出的新的后殖民翻译理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为此奠定了基础,最重要的贡献是对逻各斯中心论的颠覆和对二元对立论的消解,对于翻译来说,原文意义可以完全把握、转移和再现只是虚幻的神话,“绝对忠实”的标准永远无法达到,原文和译文的关系也非简单的本原与再现,支配与服从。取而代之的是德里达提出的“异延”,即意义在空间上有差别时间上向后延宕,译文是原文的变形,原文无法控制译文。所以说译文是在不同时空下含有新意义的文本,文本存在于语境之中。后殖民翻译正是研究后殖民语境下的翻译。后殖民语境并非限于狭义的殖民时代过后的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文化话语关系,在全球化时代它已蔓延到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间的权力关系和文化间的压制、模仿和抵抗。后殖民翻译研究关注的是不同文化间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下的翻译以及翻译维系和颠覆这些权力关系所起的作用。在本部分介绍了后殖民翻译研究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家和他们的论著,他们是劳伦斯˙韦努蒂、艾立克˙切菲兹、特贾思维莉˙尼兰加纳、道格拉斯˙罗宾逊。后殖民翻译研究已成为国际翻译界的热门话题。在从理论上肯定了翻译与外部因素之间确实存在相互的作用的前提下,本文后半部分试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来探讨两者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即外部因素如何制约或促进译本的生成;翻译在权力关系中产生的影响。笔者借助实例从意识形态、翻译的赞助、政治、强弱文化的差异等方面具体探讨外部因素对翻译的影响。另一方面,笔者也通过具体例证说明了翻译既可充当权力关系实施的工具,也可以作为抵抗权力关系的武器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