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的主体间性探究——以Moment in Peking张振玉译本为透视文本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lic03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研究的发展与研究范式的演进密切相关,翻译研究范式从作者中心到文本中心再到译者中心的相继转换,揭示了一个中心取代另一个中心的历史。自“文化转向”以来,译者的文化身份受到极大关注,其主体性问题成为讨论的热点话题,隐身的译者终获显形。然而,后现代主义思潮过分强调了译者翻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此外,最重要的是,解构主义者质问了传统翻译研究中长期固有的观念,例如作者的权威和所谓稳定的文本意义,给传统翻译研究带来极大冲击。  翻译研究的历史见证了主体性发展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巨大转变,在对主体性研究的反思中,不难发现主体性的探索一直局限于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换言之,在这种思维模式下,对单一个体主体性的强调势必造成对其他主体的忽视,这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主体性的黄昏。因此,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哲学转向抵制了简单的主体性研究范式,这对翻译研究有重大意义。  通过系统探讨翻译研究中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发展,本文在指出单一主体性研究发展困境的同时,提出了翻译研究采取主体间性转向的必要性。主体间性视角下的文学翻译活动,需要群体主体间的相互依存、积极互动和平等交流。本文通过对创作主体(源文本作者)、翻译主体(译者)和接受主体(译文读者)三者内在关系的考察,对翻译活动中的主体间性进行了横向研究;而且通过剖析译者作为翻译主体所具有的双重身份——源文本解释者和目标文本“作者”,对翻译中的主体间性进行了纵向分析。  本论文考察了译者张振玉在其Moment in Peking汉译本中所采取的归化翻译策略,在此基础上探究其翻译中主体间性的表现。本文旨在通过个案研究验证主体间性在文学翻译中的适用性,提出主体间性能使翻译研究摆脱单一主体中心研究范式的限制,以期译者在此理论指导下翻译文学作品时能够探讨更有效的翻译策略。
其他文献
本文从间谍小说的模式理论、后现代理论、历史文化背景出发,详细剖析了伊恩·弗莱明所创作的詹姆斯·邦德007系列小说的艺术特色。 007系列小说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1)引人
在过去的三十年中,我们目睹了一系列少数裔女性作家登上了美国文学的舞台。这些少数裔女性作家竭力摆脱美国文化中建立在种族偏见和歧视上的少数裔妇女刻板形象,并且通过她们的
1986年,斯铂佰和威尔逊提出了关联理论。自此,语言学家的关注点开始从语言生成领域转到语言理解领域。关联理论不是为研究翻译而生,却对翻译领域的研究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
本文主要研究詹姆斯如何看待艺术对道德的影响.虽然评论家们已经从不同角度讨论过这个问题,但关于佩特的唯美主义理论在詹姆斯作品中的体现,有些方面尚未得到研究者的重视,而
作为美国戏剧史上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尤金·奥尼尔始终关注着现代美国人的生存状态,对人类精神与情感遭受巨大创伤的状况深感忧虑与悲观。奥尼尔在戏剧中对人物性格中的极端对
自17世纪西方哲学界笛卡尔提出人的主体性以来,翻译界提出翻译应该有其主体。关于翻译主体性的研究受到西方翻译理论界的广泛关注。20世纪70年代,翻译理论界的文化转向为我们开
罗伯特·洛威尔是二战后美国诗坛的主要代表人物。本文以罗伯特·洛威尔为其母系亲属、父母亲及其同时代的诗人所写的挽诗为研究材料,通过分析诗歌中自然物、社会生活环境、
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研究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对各民族的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进行研究可以揭示很多语言现象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并对语言规划及语言政策的制定有
随着电视频道的不断增设,电视访谈类节目,尤其是关于热点话题的访谈节目不断增多。本文以经济类电视访谈节目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谈论财经类话题时访谈者对于受访者发言的立场转
培养自主学习是近年来外语教育界的热点,也是外语教学的新趋势。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的重要目标。 本文探索:1)学习者要构建意义还需要有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