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炎性标志物对食管鳞状细胞癌新辅助治疗效果的预测价值研究

来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tong8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NLR对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患者术前新辅助治疗效果的预测价值研究背景:ESCC是我国高发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目前临床上治疗ESCC的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治疗和放化疗等。术前新辅助治疗用于局部进展期患者肿瘤降期,从而提高手术R0切除率。然而由于疾病分期、年龄、机体免疫状态、肿瘤异质性等因素,不同患者对新辅助治疗效果存在差异。因此,寻找预测ESCC新辅助治疗的生物标记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全身炎性反应为肿瘤细胞提供了合适的微环境,在肿瘤的进展、侵袭、转移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常见的免疫炎性反应指标如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等未推广常规检查,但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lymphocyte ratio,PLR)、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ymphocyte monocyte ratio,LMR)等可通过血常规获得,应用十分普遍且简便可行。研究目的:探究NLR、PLR、LMR对ESCC患者术前新辅助治疗效果的预测价值。研究方法:选择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肿瘤中心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行术前新辅助治疗的ESCC患者104例,收集患者新辅助治疗前第3天的血常规检验结果,主要包括: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并计算NLR、PLR、LMR的值。利用新辅助治疗前后碘水造影、胸部增强CT记录病灶大小变化。对患者进行每3个月1次电话随访,随访内容包括患者新辅助放化疗后病灶影像学复查结果以及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不同临床缓解情况NLR的差异,ROC曲线分析评估NLR对新辅助放化疗缓解的预测效能,根据Youden指数确定最佳截断值,χ2检验分析新辅助治疗前NLR与临床特征的关系,Logistic回归分析新辅助放化疗效果的独立预测因素。Cox等比例风险模型分析OS的独立预后因素。不同临床特征亚组间OS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研究结果:新辅助治疗临床缓解达到CR、PR、SD和PD分别有0例,38例,54例,12例。104例患者失访7例,因ESCC死亡42例,因其他疾病(窒息、脑梗、肺部感染等)死亡4例。治疗前血液NLR是食管鳞癌新辅助放化疗临床缓解的独立预测因素(OR=0.404 95%CI:0.208~0.787,P=0.008),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显示NLR对新辅助放化疗后达到缓解有中等预测效能(AUC=0.737,95%CI:0.631~0.844,P<0.001)。根据Youden指数得最佳截取值为2.77,对应敏感度为71.2%,特异性为73.7%。多因素Cox分析表明只有新辅助放化疗后行手术治疗(HR=0.258,95%CI:0.068~0.983,P=0.047)是OS独立预后因素。研究结论:新辅助治疗前ESCC患者血液NLR可能作为治疗后临床缓解情况的独立预测指标,但OS未显示出有统计学差异的预测价值;LMR和PLR对ESCC新辅助治疗效果无明显预测价值,所得结论需大样本量或多中心、前瞻性研究对研究结果进行证实。第二部分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中M2型巨噬细胞潜在功能基因的筛选及验证研究背景:TME由免疫细胞及其亚型、基质细胞以及各类小分子等成分组成,是构成肿瘤异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有着密切的联系,且与肿瘤的治疗效果密切相关。M2型巨噬细胞是TME中巨噬细胞的一种亚型,可通过破坏基底膜、促进血管生成和免疫抑制等促进肿瘤进展、转移和侵袭。既往研究发现M2型巨噬细胞在肿瘤组织中浸润丰度越高,ESCC患者术前新辅助治疗效果越差,越难达到病理学缓解。但目前对于影响M2型巨噬细胞功能的潜在基因相关研究尚缺乏。研究目的:系统性筛选M2型巨噬细胞的潜在功能基因及验证。研究方法:从癌症基因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中获取ESCC患者标本中RNA表达谱数据集,病例数据共有79例,均为食管鳞癌R0切除标本,其中包含患者的疾病特异性生存期(Disease-specific survival,DSS)和OS数据。采用与肿瘤免疫失能和排斥(Tumor Immune Dysfunction and Exclusion,TIDE)免疫评分构建相同的方法筛选M2型巨噬细胞的潜在功能基因:在TCGA数据库79例食管鳞癌并且R0切除患者中,以a×M2+b×V+d×M2×V+c作为线性风险模型对疾病特异性生存期(Disease-specific survival,DSS)进行Cox回归。其中,a、b和d分别表示M2型巨噬细胞浸润丰度、基因表达水平和两者交互性的回归系数,c为常数项。为筛选对ESCC新辅助治疗效果相关的潜在功能基因,我们从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中获取ESCC患者标本中RNA表达谱数据集,即GSE45670和GSE104958。在GSE45670数据集中,利用TCGA数据库所筛选出潜在功能基因与表征M2型巨噬细胞基因表达均值之比作为候选变量,采用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归构建预测病理学完全缓解(pathological complete remission,p CR)二分类器,进一步筛选出对食管鳞癌新辅助治疗效果有明显预测价值的潜在功能基因。以上所有的数据库分析均采用R语言(Version 3.6.2)完成。研究结果:在TCGA数据库中构建线性风险模型并对三个数据库共同的11854个基因回归分析,共有279个基因a、b和d三项系数均有显著性(P<0.05),将此筛选出的279个基因作为M2型巨噬细胞的潜在功能基因。在GSE45670数据集中,LASSO回归分析在上述279个基因中共筛选出11个基因在GSE45670数据集中可显著预测ESCC新辅助治疗效果,即是否达到病理学缓解。为进一步压缩基因并利于实际检测需要,只选择前两个回归系数较大的基因,即细胞因子信号通路抑制因子1(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 1,SOCS1)和钙离子释放激活调节因子3(ORAI calcium release-activated calcium modulator 3,ORAI3)进行后续的验证,计算两个基因回归系数与比值乘积之和作为最后预测p CR的评分(Score)。在训练集GSE45670和验证集GSE104958分别评估最终评分对食管鳞癌新辅助治疗的预测价值。在训练集GSE45670中,Score对p CR预测的AUC为0.904(95%CI:0.792-1 P<0.001)。在验证集GSE104958中,同法计算Score,p CR组中Score值高于Non-p CR组(P=0.052),对p CR预测AUC为0.706(95%CI:0.5033-0.9096,P=0.052)。研究结论:SOCS1和ORAI3可能作为M2型巨噬细胞的潜在功能基因,且所构建表征以上两种基因表达量与M2型巨噬细胞浸润丰度之比的评分(Score)对ESCC新辅助疗效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需对所得结论进一步验证和证实。第三部分SOCS1对ESCC术前新辅助治疗效果的预测价值研究背景:SOCS1作为一种细胞信号通路抑制因子,主要参与两种信号通路的调控,即JAK/STAT信号通路与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信号通路,可与JAK激酶结构域相互作用,抑制激酶的活性,从而影响下游的STAT蛋白磷酸化,导致该信号通路的失活,起到负反馈调控的作用。作为肿瘤的抑制因子,SOCS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后导致该基因表达失活在胰腺癌患者中高达53-71%,同样也可出现与急性髓系白血病和肝癌患者中。ORAI3为钙离子释放激活调节蛋白,可参与肿瘤的增殖、细胞周期进程和生存。因此,鉴于SOCS1与ORAI3在肿瘤中可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将上述两种基因作为候选基因在临床样本中进一步验证。研究目的:探究SOCS1与ORAI3对ESCC术前新辅助治疗效果的预测价值。研究方法:收集和整理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病理科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行术前新辅助治疗的27例ESCC患者的病理石蜡包埋标本,对所有标本切片后进行SOCS1、ORAI3和CD163免疫组化染色,利用H-评分对各个抗体的表达量进行评估,分析上述基因的表达量对ESCC新辅助治疗效果的预测价值。两种抗体最终疗效预测评分分别为Score1=(SOCS1 H-评分)/(CD163 H-评分)和Score2=(ORAI3 H-评分)/(CD163 H-评分)。研究结果:CD163 H-评分对疗效预测的AUC为0.556(95%CI:0.307-0.804,P=0.643)。Score1对疗效预测的AUC为0.830(95%CI:0.647-1 P=0.006)。Score2预测AUC为0.688(95%CI:0.478-0.899 P=0.117)。缓解情况为PR的患者Score1明显高于缓解情况为PD+SD的患者(P=0.006)。研究结论:SOCS1在TME中高表达与ESCC患者新辅助治疗获益明显相关,可作为新辅助治疗效果的预测生物标志物,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ORAI3在TME中的表达情况对ESCC患者新辅助治疗效果无预测价值。
其他文献
光伏扶贫绿色环保事关精准扶贫创新。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应用区块链技术和智慧财务管控理念,建设安徽光伏扶贫补助资金“智慧账本”平台,实现了基础数据标准管控、业务数据全量采集、用户补助自动计算、业务审核在线协同、扶贫资金精准拨付等功能,构建了智能化、便捷化、阳光化的补助资金管控体系,实现了补助资金的“可溯、可控、可测、可视”,有助于协同做好光伏扶贫补助资金的政府“放心账”、企业“明白账”、用户“暖心
巨噬细胞是人体固有免疫效应细胞的重要组织部分,在宿主防御中起着重要作用,是体内最重要的吞噬细胞,具有吞噬病原体、抗原递呈和分泌多种细胞因子等功能。从1883年Elie Metchnikoff首次在文献中报道巨噬细胞开始,人们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巨噬细胞的研究。研究发现巨噬细胞在不同环境中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和适应性。巨噬细胞的功能状态在不同的环境下呈异质性,在正常组织中,巨噬细胞处于静息或未活化状态,而巨
可穿戴生理信号监测是实现医疗监护的重要手段,连续动态的心电(electrocardiogram,ECG)和呼吸信号监测可以实现对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早期预警和意外的风险评估。然而,通过移动方式采集的信号易受到环境噪声和身体运动等干扰,导致采集的信号质量参差不齐。如果直接丢弃受干扰的信号,会增加重复采集的工作量。如果不对信号进行处理而直接进行数据分析,会增加医务人员工作负担,降低诊断的准确率,
背景:创伤失血性休克是指由严重创伤所致的机体有效循环血量不足、组织灌流减少而出现器官功能障碍的一种综合征。其发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是美国44岁以下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因此非控制失血性休克的早期救治非常重要。目前已提出了非控制失血性休克早期救治的新理念,包括允许性低压复苏、损伤控制复苏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创伤早期救治水平。但无论是允许性低压复苏还是损伤控制复苏,均需要液体复苏,而在复杂环境下,液体
第一部分多发伤创伤评分方法优选创伤对公众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尤其是多发伤。如何快速准确地评估多发伤患者伤情是展开进一步紧急救治的前提和基础。创伤评分是对不同伤情进行定量评估的一种方法,通过评分区分伤情轻重,并展开分级救治。如今已建立多种创伤评分方法,每种评分方法各有优缺点,目前临床上缺乏对不同创伤评分的系统比较。本部分研究通过对多发伤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创伤评分与多发伤患者生存情况相
研究背景:人肺动脉平滑肌细胞(HPASMCs)功能紊乱是引起肺血管重构的重要因素。低氧诱导的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异常分化、增殖、迁移是导致肺小动脉持续收缩,动脉压力增高的关键病理机制。课题组前期研究已发现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心病患者肺组织和低氧处理的HPASMCs中lnc RNA-RP11表达升高,miR-135a表达降低,Rab26表达升高。故提出:低氧使lnc RNA-RP11启动子发
背景及目的目前癌症依然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家庭幸福的重大疾病,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在医疗领域中对癌症的诊断、治疗、康复等各个环节也向着高效、精准方向发展,而传统的放疗轮廓勾画工作是手动的,费时费力,准确性和重复性均存在较大的个体化差异。本研究基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自主研发一款基于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DL)的放疗轮廓勾画软件,并融合高精度中国数字化人体模型,对放疗危及器官(or
失血性休克是由战伤或创伤所引起的严重并发症,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其特征是失血和缺氧。失血性休克患者出现组织缺氧、毛细血管渗漏和微循环障碍的关键环节是血管通透性增高[1],是失血性休克导致器官功能障碍的重要发病机制。多器官功能障碍是失血性休克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后果,是创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寻找有效治疗失血性休克致血管屏障功能障碍的措施,对降低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后期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光调作用(Photobiomodulation,PBM)是指在可见光及红外光谱范围内,通过非光热作用来调节细胞活性的一种生物调节方式。目前应用于PBM较多的光源主要有激光、宽频光源及包括LED在内的发光二极管。PBM可以显著减轻疼痛、炎症从而促进创面愈合,是目前整形外科及皮肤科常用的非手术治疗模式之一。近年有关PBM的生物学功效的研究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但关于PBM在创面愈合中的具体分子机制的研
Leber先天性黑曚(Leber congenital amaurosis,LCA)是最早发病的一类具有致盲性的遗传性视网膜疾病(Inherited retinal dystrophies,IRD),以1岁之前的严重视觉损伤和视网膜电流图波形熄灭为主要临床特征,主要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迄今为止,在中国以及其他国家已经报道了28个与LCA相关的已知致病基因,主要包括CRB1、RDH12、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