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不同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流感染(SA-BSI)预后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流感染治疗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1例确诊为SA-BSI患者,收集患者临床病例资料:人口特征(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既往血培养阳性情况、发生血流感染前手术、有创性操作、抗生素、免疫抑制剂使用情况、感染来源危险分层、感染性休克发生率、APACHII (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Scoaring)评分、是否入住ICU、早期治疗反应、30天治疗成功与失败情况。以30天为节点,分为临床治疗成功组和临床治疗失败组,通过单因素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流感染患者的预后因素。其中进行了亚组分析,选取使用利奈唑胺治疗的52例患者,分为利奈唑胺组和利奈唑胺替换糖肽类抗生素组。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特征、替换抗生素原因,退热时间、临床有效率、细菌清除率、28天病死率、药物不良反应,分析比较两种治疗方案对预后的影响。结果:1.191例病人男性居多(68.6%),平均年龄55.68±1.42岁。基础疾病以肾功能不全(46.1%)和糖尿病(44.5%)最常见。31.9%的患者3个月内曾经住院,大多数的感染来自于低中等风险(68.1%),平均APACHII评分在血培养阳性24小时内为13.66±5.22分。2.191例入选患者30天预后评估失败率35.1%,成功组及失败组两组间临床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失败组较治疗成功组患者有更高的年龄、糖尿病患病率、3个月内住院比例、高风险感染来源比例、APACHII评分,合并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患者较不合并肺炎患者治疗失败的机会都高,而导管来源感染较其他部位来源感染患者的治疗失败率低,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较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所致感染的病死率高,发生感染性休克患者、既往血培养阳性患者的治疗失败比例高于对照组。3.30天治疗失败的相关单因素分析包括高龄、糖尿病、近期住院、入住ICU、多重迁徙病灶、2周内抗生素的使用、既往血培养阳性、感染性休克、MRSA、免疫抑制剂的使用、APACHEII>14、缺乏早期治疗反应。4.30天治疗失败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包括缺乏早期治疗反应、多重迁徙性病灶、感染性休克、既往血培养阳性。5.早期有效的患者中30天治疗成功率达78.4%,早期治疗反应差的患者其30天治疗成功率为33.3%,两组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0)。早期治疗有反应的患者中30天治疗失败的原因包括:高风险来源、疗程不足、未去除导管。6.利奈唑胺治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流感染的52例患者,治疗成功率76.9%,初始利奈唑胺及替换利奈唑胺组间无差异,发热恢复时间:13.45±11.66天,利奈唑胺组较替换组稍短,临床转归上28天内病死率、7天累积病死率、14天累积病死率、7天细菌清除率、14天细菌清除率均无明显差异。结论:1.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流感染病人男性居多,平均年龄55.68±1.42岁。基础疾病以肾功能不全、糖尿病最常见。失败组较治疗成功组患者年龄、糖尿病患病率、3个月内住院史比例、高风险感染来源比例、APACHII评分更高、合并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患者较不合并肺炎患者治疗失败的机会更高,而导管来源感染较其他部位来源感染患者的治疗失败率低,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较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感染的病死率高,发生感染性休克患者、既往血培养阳性患者的治疗失败比例均高于对照组。2.30天治疗失败最强有力的预测因子是早期治疗反应,其次是感染性休克、既往血培养阳性,最后是多重迁徙性病灶。3.早期治疗有反应的患者中30天治疗失败的原因包括:高风险来源、疗程不足、未去除导管。4.利奈唑胺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流感染成功率高,初始利奈唑胺治疗及利奈唑胺替换治疗的患者无明显差异,发热时间利奈唑胺组较替换组稍短,初始糖肽类治疗出现肝肾功能损害,或出现疗效不佳,换用利奈唑胺,替换组治疗同样有效,并不因为初始使用万古霉素而使死亡率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