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污水可溶有机质分子层面表征前处理方法开发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ef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工废水可溶有机质(DOM)的种类和含量是决定其处理工艺的关键指标,对化工废水可溶有机质组成的认识并不全面,建立DOM的前处理方法对其分子层面表征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固相萃取法的研究,建立了基于极性萃取和离子交换萃取的混合萃取方法,形成了针对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 MS)分析DOM分子组成的前处理方法,对天然水体和化工废水中强极性可溶有机质进行了分子组成表征。主要内容包括:研究了分段洗脱和串联固相萃取对水体DOM的分离及各组分分子组成信息。发现传统的单步洗脱会造成相当一部分有机质未能有效保留或因为不能有效分离而在质谱分析时产生电离竞争从而无法得到有效响应,主要以NO类和NOS类化合物为主,对其化合物类型鉴定的结果发现主要以脂质类和单宁酸类为主,采用分段洗脱可有效避免这部分有机质的损失。对串联固相萃取方法的研究发现,同种类型不同介质的固相萃取柱在联合萃取时仍然会由于其作用官能团的差异而实现对DOM的特异性保留,其中C18柱更趋向保留低O/C、高H/C,呈现弱极性的脂质类物质,而HLB柱则趋向于保留高O/C、低H/C,呈现强极性的单宁酸类物质,采用串联固相萃取,可对PPL柱流失的这些物质起到补充性的保留效果。基于阴阳离子交换分离的机理,可对水体DOM中难以萃取保留的强极性组分进行保留和分离,结合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 MS)和三维荧光光谱(3DEEM)等手段,可对强极性DOM进行有效分析鉴定,对天然水体标准样品的分离和分析结果表明:强极性的酸碱组分中,在化合物类型和分子构成上都有一定特异性。其中,强极性酸性物质主要以单宁酸类为主,鉴于更高的O/C和较低的H/C分布,推测这部分含有更多的羧基亲水基团,使其亲水性更强。强极性碱性物质主要以蛋白质类为主,较多的氨基官能团可能赋予其较强的亲水性。结合三维荧光光谱分析可以发现:与疏水性组分主要以类腐殖酸为主不同,强亲水性的酸、碱性物质中主要以类色氨酸和类酪氨酸等亲水性氨基酸为主。将混合固相萃取的方法应用于化工废水体系,通过对其疏水和亲水性的综合表征,发现与天然有机质相比,化工废水有机质亲水部分含量较高,这部分有机质可能由于来源于化工废水中的难降解物质。虽然其主要成分分布与天然有机质类似,以高O/C的单宁酸类和高H/C的酰胺类为主。但其整体分布呈现出较低的O/C和较高的H/C,同时发现了多出的一些不饱和烃类和碳水化合物类物质,说明化工废水DOM整体分子结构和组成与天然水体DOM存在差异,而其中的烃类和碳水化合物类物质可能来源于废水本身,属于难萃取类可溶有机质。本文对废水可溶有机质的分子组成获得更加全面的认识,通过与天然水体有机质的对比,可作为追溯其中污染物的来源的途径之一,为水质分析和水处理工艺开发提供数据支持。该分离分析方法也可以用于其它化工废水的研究,为化工废水的环境风险评价和处理工艺设计提供了方法基础和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研究了两类微分系统的极限环分支,一类是多项式系统,另一类是分段光滑系统.众所周知,Melnikov函数方法和平均理论方法是研究微分系统极限环分支的两种重要方法.本文
聚丙烯腈(PAN)纤维是重要的合成纤维,以其良好的柔软性、回弹性、蓬松保暖性等特性而拥有“人造羊毛”的美誉,在纺织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PAN纤维的极限氧指数(LOI)值约
随着对淡水的需求量增加,水净化和膜脱盐技术一直致力于通过有效的手段增加供水量。基于反渗透膜的水处理技术具有高能耗以及水渗透性低的特征,研究人员开发了基于水通道蛋白
有机废水不仅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还会打破水生态循环系统。传统处理废水的方法处理条件苛刻,能耗高,而新型的半导体光催化方法解决了这个难题,因此本文根据前
N,N’-二取代邻芳二胺作为特殊的芳胺结构,不仅是许多生物活性分子的核心骨架,还可以作为功能材料和配体的合成前驱体。正是因其广泛而深远的应用价值,N,N’-二取代邻芳二胺
迅速发展的有机硅产业对有机硅单体合成核心装备有机硅流化床的大型化、高效化要求越来越高。为研发更高产能的主体直径3200mm(DN3200)的有机硅流化床,开展了实验样机的设计
香蕉细菌性软腐病由玉米狄克氏菌Dickeya zeae引起,扩散速度快,危害性大,近几年在我国香蕉产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国内外对该病的研究多见于病原菌的培养性状、生理生
海水淡化可有效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但是淡化海水矿物质含量很低,不适宜直接饮用。且淡化海水进入市政管网后,由于其低碱度低硬度等水质特点可能会导致红水现象的产生。为
《鹤唳》(1921年)是谷崎润一郎创作于1918年首次中国旅行之后的一部短篇小说。由于作品中融入了众多的中国古典文化的元素,所以此篇小说中故事设置发生的舞台背景虽然不是在中国,但仍属于取材于中国,有浓郁东方色彩的“中国情趣”作品群中的一部。虽然同属于谷崎创作的系列“中国情趣”作品中,但《鹤唳》在谷崎的精神立场上属于一个转折性的文本,在“中国情趣”作品中占有比较特殊的重要位置。《鹤唳》这一文本中主人
人α-半乳糖苷酶(Humanα-Galactosidase A,α-Gal A)是由人X染色体上GALA基因编码的溶酶体糖蛋白水解酶,负责水解溶酶体里面的寡聚糖、糖脂、糖肽末端的α-半乳糖残基。α-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