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diarrhea,IBS-D)的发病机制目前还未明确,近年来肠道菌群在IBS发病中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肠道菌群因为部位的不同可以划分为黏膜菌和腔内菌,以往认为黏膜菌通过肠上皮细胞和免疫细胞影响肠道屏障和免疫功能,而腔内菌主要在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中起作用。由于肠道菌群在疾病中的作用依赖于它们的功能,而这这两种肠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diarrhea,IBS-D)的发病机制目前还未明确,近年来肠道菌群在IBS发病中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肠道菌群因为部位的不同可以划分为黏膜菌和腔内菌,以往认为黏膜菌通过肠上皮细胞和免疫细胞影响肠道屏障和免疫功能,而腔内菌主要在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中起作用。由于肠道菌群在疾病中的作用依赖于它们的功能,而这这两种肠道菌群组成及其功能在IBS-D患者临床症状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目前还不清楚,本研究主要探讨黏膜菌和腔内菌菌群组成及功能与IBS-D患者临床症状的关系及可能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提供新的思路。方法:(1)69名符合罗马Ⅲ标准的IBS-D患者和20名健康志愿者收集临床资料,未进行肠道准备下通过直肠镜检查取6块黏膜组织为黏膜菌标本,同时取同一天的粪便为腔内菌标本;应用16s RNA焦磷酸测序分析黏膜菌和腔内菌菌群组成,及其与IBS-D临床症状的相关性。(2)在第一部分基础上应用PICRUSt来预测和分类菌群的基因功能,分析黏膜菌和腔内菌菌群功能与IBS-D临床症状的相关性,以及黏膜菌中与临床症状相关的优势菌属和功能基因之间的联系。(3)77名IBS-D患者先进行葡萄糖呼气氢试验检测SIBO,未行肠道准备条件下收集十二指肠黏液、十二指肠黏膜、直肠黏膜和粪便;应用16s RNA焦磷酸测序,分析SIBO+和SIBO-IBS-D患者的菌群组成和功能。结果(1)在所有受试者中黏膜菌和腔内菌之间存在显著差异;IBS-D患者黏膜菌相比腔内菌有更大的改变;黏膜菌与IBS-D临床症状相关,而腔内菌的整体组成变化不明显且与临床症状无关。IBS-D患者黏膜菌中4种优势菌属与腹痛和腹胀相关:毛螺菌属和柯林斯氏菌属的比例减少且与腹胀负相关,乳球菌属和鞘脂菌属的比例增加且与腹胀和腹痛呈正相关;这4种优势菌属在黏膜菌中发生了显著变化,而在腔内菌中没有变化。(2)本部分的结果发现同菌群结果相似,受试者的黏膜菌和腔内菌预测功能基因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并且IBS-D患者黏膜菌相比腔内菌预测功能基因有更多的变化,黏膜菌的预测功能基因与IBS-D临床症状相关,腔内菌的预测功能基因与临床症状无关。同时有黏膜菌中5个代谢相关的预测功能基因与临床症状腹痛腹胀密切相关。第一部分发现的与临床症状相关的4种优势菌属和本部分发现的这5个代谢相关的预测功能基因在黏膜菌中均发生了显著变化,而在腔内菌中没有变化。(3)SIBO+和SIBO-IBS-D在十二指肠和直肠黏膜菌的微生物多样性和组成有明显差异,但在十二指肠黏液和粪便中差异不大。直肠黏膜菌群中,需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明显减少,兼性厌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明显增多,SIBO+IBS-D的微生物代谢功能发生改变。SIBO+IBS-D患者直肠黏膜菌相关MDI显著升高,其诊断SIBO的临界值为-0.37,敏感性为56.55%,特异性为90.91%。结论:IBS-D患者的黏膜菌相较于腔内菌具有更显著的菌群失调,黏膜菌群组成和功能均与IBS-D临床症状密切相关,还可以做为预测SIBO的潜在指标。这提示我们要更加重视黏膜菌群在IBS-D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其他文献
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在电子、催化、能源、材料和农业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尤其是“三稀资源”(稀有、稀散、稀土)作为“卡脖子”矿产,受到高度关注。“三稀资源”的开发离不开地质样品中相关元素的准确分析。然而,构成地质样品的矿物种类繁多,且每种元素的赋存状态差异显著,因此,需要开发配套分析方法以满足实际的需求。“三稀资源”的终端产品通常都作为高端材料应用在高科技领域,这些高端材料的特殊性
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对高比能二次电池提出了迫切需求。现有基于嵌脱机制的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接近瓶颈(350 Wh kg-1),进一步提升面临很大挑战。而基于转换反应的锂硫电池理论能量密度高达2600 Wh kg-1,被认为是较为理想的下一代高比能二次电池技术。同时,硫资源丰富、价格低廉,有望满足规模应用的需求。然而硫单质存在电导率低(5×10-30 S cm-1)、充放电中间产物多硫离子易溶于电解液、
随着中国机动车数量不断增加,机动车尾气污染物的排放标准越来越严格,机动车尾气污染物净化技术的改进迫在眉睫。其中氮氧化物(NOx)是柴油车尾气的主要成分,通过氨气选择性催化还原(NH3 SCR)技术可以有效地将柴油车尾气中的NOx转化为无毒无害的N2和H2O。铜离子交换的CHA型分子筛(包括Cu-SAPO-34和Cu-SSZ-13)因其具有优异的NH3 SCR活性,较高的N2选择性以及良好的水热稳定
金属液体的结构及演化过程一直是材料科学和凝聚态物理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深入理解金属液体的结构及演化过程不仅对理解金属材料的凝固及成型过程、对提高金属材料的性能有重要意义,同时,金属液体作为研究液体的理想模型,其结构演化及结构与动力学关系的研究也有助于理解凝聚态领域的一些重要问题(如玻璃化转变、液-液相变、液体反常现象等),对建立和完善凝聚态物理领域的相关理论也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工作主要围绕处于熔点
锻件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力、舰船和航空等工业领域,我国是锻件生产第一大国,面对成本、环保和市场压力,亟需完成产业升级。由于温度场和应力场的耦合作用,温锻件和热锻件的制造更为复杂。为了提高锻件的生产效率和质量,研究材料塑性变形的宏观力学行为和微观冶金现象对制定工艺参数非常重要,也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本文的研究对象是20CrMnTi低合金钢,是最具代表性的温锻和热锻材料之一,用于生产齿轮、轴和法兰等
在高温及氢等极端环境下的材料宏观力学行为与其细观变形机制有着密切关系。如何实现材料细观变形机理与宏观力学行为的多尺度关联,一直是固体力学亟待解决的核心科学问题,其有效途径之一是发展基于材料细观变形机制的晶体塑性本构理论。根据相关实验和离散位错动力学模拟提供的视野,本文总结了高温环境下的位错攀移机制和氢环境下的氢增强局部塑性机制的主要特征,针对三个不同的科学问题分别发展了基于位错密度的晶体塑性模型。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不断上升,我国农业生产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使我国农业产量以及农业生态环境得到充分发展。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现状以及其中存在问题进行详尽分析,并对植物保护产生的影响以及问题进行探究,从而提出相应的建议,希望可以对我国植物保护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工作有少许参考价值。
传统化疗药物由于不能在肿瘤部位高度富集及其毒副作用,影响其治疗效果。纳米载药系统能提高化疗药物在肿瘤组织的渗透和滞留,但仍面临肿瘤部位的蓄积不多和不能深部穿透等问题,也不能将药物进一步靶向肿瘤深部存在的肿瘤再生细胞(tumour repopulating cells,TRCs)。因此理想的靶向TRCs的纳米药物需克服体内系列生理屏障并被TRCs有效摄取。微颗粒(microparticles,MPs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经济的飞速发展,新的技术和应用不断出现,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产业的壮大使得人们对数据传输技术的带宽、距离、功耗和器件尺寸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无论是在芯片内部、板卡之间,还是长距离,现有的以铜线为媒介的数据传输技术已经无法满足要求,成为制约半导体产业发展的瓶颈。以集成光路为传输媒介的光互连技术具有低功耗、大带宽、抗干扰等突出优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芯片尺寸上,硅基集成光
铜合金具有优异的导电导热、耐腐蚀性、易加工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电力电子、航空航天、石油化工等领域。随着航天航空和交通领域构件轻量化、结构功能一体化的强劲需求,构件形状越来越复杂,传统加工方法难以制备。激光选区熔化技术(Selective Laser Melting,SLM)有望解决复杂形状铜合金构件制备难的现状。然而,由于极高的激光反射率和导热率,至今铜合金的SLM成形研究还很少,特别是针对具有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