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文艺评论已经成为新世纪以来令人瞩目的一种文化现象。庞大的数量、鲜明的特色以及重要的功能,也使其成为一个具有较高价值的研究对象。本文以“大众性”为切入点,对网络文艺批评的主体构成、大众性在网络文艺评论中的表现、大众网络文艺评论的价值以及在目前所遭遇的困境和局限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 网络文艺评论的构成主体为大众,也即那些具有一定文化修养,但没有受过专门文艺批评训练并不以此为职业的普通大众。大众成为网络文艺评论主体由多种原因促成。首先是专业批评家的缺席。由于专业批评家与网络文艺有着很大的隔阂,相互抵触,这就使得专业批评家缺席这一领域。其次,互联网为网络文艺评论的参与者设计了较低的技术门槛,增强了评论的互动性、趣味性,这就为大众的参与提供了可能。从目前来看,网络文艺评论由年轻的学生和白领以及其他渴望发言的普通群体构成。 作为大众话语的网络文艺评论具有多方面的表现特征。在评论动机上,往往寻求介入性,习惯于将文艺作品作为一个由头对社会热点和事件展开讨论。在语言风格上,更为自由随意,带有鲜明的生活化色彩。在评论立场上,往往坚持道德本位,习惯于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道德评论,对文艺本身也不乏激愤之词。此外,由于网络空间的自由特性,这些评论不造作、不忸怩,表现得更为纯粹。 走向大众的网络文艺评论具有较高的价值。首先有助于促进批评话语的多元化。在学院批评、传媒批评之外,又开辟出网络文艺评论。后者不仅没有学究气,而且也没有商业诉求,更能接近评论的本质。其次有助于推进文学公共空间的构造,发挥舆论的批评监督功能,实现文艺价值的延伸。最后,由于网络文艺评论能直接表露出大众的审美趣味和艺术诉求,因此可以为文艺创作提供参考。 在目前,大众网络文艺评论面临着许多困境与局限。这突出地表现为话语的暴力化倾向;对作品的评论过多地陷入自我情绪的宣泄状态,而不能从审美的角度对作品进行关注;伴随着文艺作品的网络营销,网络文艺评论的主体在“网络水军”的渗透下,有着滑向“伪大众”的危机。 网络文艺评论是一种富有活力的大众话语,但它的价值在目前还未能充分实现。就目前来看,要想切实发挥网络文艺评论的功能,还需要更新评论的技术构架,提升大众的审美素养,有效压制评论中的“注水”现象,向专业批评家敞开怀抱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