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劳动教育课程作为劳动教育得以落实的重要载体和主要渠道,承载着培养全面发展时代新人的重大使命,但受制于课程资源的紧缺,劳动教育课程陷入了表层化、同质化的发展泥淖。面对现有课程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的窘境与所需课程资源重实践性、情境性等特征,肩负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者”与“使用者”双重身份的中小学教师,理应承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致力于校内外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然而,当前多数中小学教师在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上的作用并不到位,或在意识上固守“使用者”的身份,或在行动中惘然无措。此外,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得知,已有研究不论是对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规律的理论阐释,还是对教师开发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实证调研关注均较少。鉴于教师于劳动教育课程资源价值显现的“重要性”、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短缺问题解决的“紧迫性”以及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的“薄弱性”,本研究以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和系统论为理论基础,注重对文献法、问卷法和访谈法的综合运用,旨在探明中小学教师开发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理性样态、现实境遇以及未来出路。结合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以及系统论对劳动教育课程资源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系统是以资源和劳动教育课程为外在环境的开放系统,由静态系统和动态系统两个子系统组成,旨在将有助于课程目标实现、能成为课程活动内容或支持课程活动进行的各类资源引入劳动教育课程。作为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教师既要在理论维度上遵守静态系统与动态系统提出的规约,扮演好系统所赋予的双重身份;也要在实践维度上依据具体教育情景,充分发挥自身改造系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达至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双向共促的理性境界。具体而言,中小学教师在开发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在开发意识上要清楚意识到开发的价值、对象以及责任,确保意识的正确性;在开发原则上要深入掌握原则的核心要义与实践次序,强调原则的落实性;在开发环节上要遵循理论提出的限定和主体实践的逻辑,注重环节的完整性;在开发方式上要兼虑方式的特征和所处的开发情景,突出方式的适切性;在开发内容上要平衡课程的需求和资源占有的情况,追求内容的多元性。然而,借实证研究的力量对一线教育情况进行取证后发现,中小学教师开发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实然情况不容乐观,主要表征为:在开发意识上,虽在价值意识上准确,但在对象与主体意识上不够清晰;在开发原则上,虽有遵守各项原则,但对原则的践行失序且过于浅显;在开发环节上,虽有慎重完成中间环节,但对前后期环节重视程度不够;在开发方式上,虽然选用的方式较为多元,但方式的选择缺乏科学性;在开发内容上,虽有开发多种类型的课程资源,但资源类型占比严重失衡。结合所构建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系统对造成困境的原因进行追溯可以发现,当前困境是个体、学校、社会与家庭四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个体层面源于固有惯习的诱导和个体理性的缺失,在学校层面源于教育理念的偏颇和推动举措的消极,在社会层面源于功利主义的浸染和合作体系的欠缺,在家庭层面源于价值认识的狭隘和育人能力的不足。对系统进行研究并不仅是为了掌握系统的要点和规律,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要点和规律的掌握去改造、完善系统,发挥出系统的功能。研究最终回归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系统,在系统中探讨改善中小学教师开发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现状的具体路径。具体而言:以功能澄明为先,廓清中小学教师在资源和劳动教育课程这两大环境中的行动路向,即以课程需要为开发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行动指引,以资源环境为开发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行动基础。以提要素之质为要,促进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师及相关主体的专业化发展,一方面要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师实现职前职后一体化发展,另一方面要促进家-校-社教育观念的更新以及服务能力的提升。以结构重建为重,促进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师与相关要素的供需对接,在微观结构上促进内在系统的平衡完善,在中观结构上促进校内系统的重组整合,在宏观结构上促进校外系统的延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