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己之学」由孔子提出,一直被视为孔子思想的核心支柱之一,是儒学的一个重要观念。「读圣贤书,所为何事?」「为己」与「为人」便成为两大方向。甚幺是「为己」?甚幺是「为人「?这个「己」是一个怎幺样的「自己」?孔子所言之「己」,并不是指本能层次、生理层次、心理层次上的「己」;在这些层次上的「己」,没有主体的自觉性、自主性,只是随着一些本能反应、心理反应而行动;没有主宰性,不能为自己挺立独立的人格,不是一个真正的、真实的「己」。孔子所言之「己」,是指道德、修养层次的「己」。另一方面,所谓「为人」之学,孔子并不是指无私的为他人,而是指为了满足他人、外在的要求、标准而学,归根究柢,其实只是想换取利益、好处,换取别人对自己的认同、赞赏……这样的「为人」,只是向外「求人」。如此「为人」、「求人」,最终必然丧己;心中无主、没有超越的信念、理想、道理,则人只会沉溺于现实世界,失去方向。孔子所言之「为己」之学,就是为了成人、成德,即是修养自己.提升精神境界,自觉的成就自己的「仁」。虽然今天以知识为重的社会与孔子之时代截然不同,然而「为己之学」仍有其无可取代的重要性;在讨论中会发现,「为己之学」实在是当今的各种知识、科学与科技、乃至一切个人、社会、经济、政治活动之可以向好、可以成就更大的价值的前提和根本。
论文进一步讨论「为己之学」中,「学」的方法论涵意。既然「为己之学」是学修养自己,提升精神境界,那么便不同于一般的知识之学。这是做人的学问,所以必然不止是靠抽象的思维、逻辑思维去学习一些理论、道理。例如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要做到君子,在逆境中、绝境中仍不失自己的人格、操守、信念,便不是单单在理性上明白道理便足够。所以这种「学」,必然要真真实实的实践过,感受过,体会过,最终能变化自己的气质、让自己能超越种种的人生的关卡。
「为己之学」的根据在「仁」。此根据内在于你我每一个人,「我欲仁,斯仁至矣」,有其普遍性,绝非古人、圣人所独有,关键是人有没有自觉到自己生命中的「仁」;一旦得到开发,感受到自己心中的呼唤,便会不忍自己停留在当下的层次,即会重新要求自己,修养自己,追求更高的价值。「仁」作为「为己之学」的根据,实涵蕴了「为己之学」的方向义与动力义。由「仁」,由「反求诸己」为起点,人的精神修养,将层层向上打通、扩充,向着天人合一,大道行于天下的方向而进。而在这个过程中,人对「仁」的体会愈深,追求「为己之学」的志向便会愈坚定,其推动力也就会愈大,而且源源不绝。在真诚的实践「为己之学」中,将发现到「为己之学」由「仁」为起点,由「仁」为方向与目的,亦以「仁」推动自己反求诸己,反省改过。如此的「为己之学」也就会必然以「仁」为归结;然此「仁」并不是一个既定的、可被下定义的东西;而是能够不断深入、深化、扩大、提升乃至创造的人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