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译者风格主要是探究如何描写文学翻译者或译者群体所独有的翻译语言特征。蒙娜·贝克将其理解为一种“指纹”,即一位译者的所有译文都表现出来的一些规律性语言模式,包括翻译材料的选择和翻译策略的使用,如前言、后叙、脚注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提高,语料库和语料库语言学得到快速发展,一些翻译理论家开始把语料库方法运用到翻译研究中,用于描述翻译的属性和特征。在语料库的帮助下,研究者可以对译者风格做定量研究,对译者的语言做统计分析(比如词长、词的变化、词频、句长和标点符号等),从而理性客观地反映译者风格,这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翻译研究基于直觉及个人判断的定性研究方法,大大提高了研究的广度、深度和可信度。定量与定性分析方法相结合使译者风格研究跨入新阶段。 本研究试图借助语料库方法,将《老人与海》的四个译本分为两类译者群体,即作家群,以余光中及张爱玲译本为典型译本;职业译者群,以黄源深及李文俊的译本为典型译本。对这两类译者群的译者风格做描述性分析,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方法,探讨作为作家的译者和作为职业译者的译者在翻译时究竟足否具有不同的倾向及其具体的表现。 经分析研究,结果如下: 首先在词汇层面:(1)就所使用词汇变化性而言,作家译者群与职业译者并不具有显著的差异性;(2)在处理原文中西班牙语词汇时,作家译者群倾向于通过直译、意译或音译翻译成汉语,而职业译者群倾向于照搬原文、照搬原文后加注或译成汉语后加注;(3)对原文中的第三人称变异(女性),作家译者群倾向保持原有变异模式及情感色彩并相应译成“她”或“她的”,而职业译者群多选择忽略原文形式,译为没有情感色彩的人称代词“它”或“它的”;(4)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气表达的外显形式上不对应,有时英语中内隐的语气在翻译成汉语需要通过增加语气词补偿出原文的种种语气、情态以达到动态的平衡,与作家译者群相比,职业译者群较多运用语气词“呢”、“么”、“啊”、“呀”、“吧”、“嘛”以补偿出原文的语气及情感倾向。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处理老人对马林鱼自言自语的称呼上:职业译者倾向于在术尾处增加语气词,译为“鱼呀”或“鱼啊”,以突显情感色彩,作家译者群则倾向于直译为“鱼”或“大鱼”。 其次在句法层面上,在对平均句长及复合句、定语从句与祈祷文(一种特殊构成的功能性句子)的翻译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职业译者群倾向于口语化、较精炼、更流畅的语言风格,词汇简单,表达形象,用语地道朴实;而作家译者群则用语言较为正式,表达呈书面化,文风稍显华丽。 本文运用语料库研究方法,将两位作家译者和两位职业译者的译文组合比较,在定量与定性分析后,发现了作为作家的译者和作为职业译者的译者在翻译时所表现出的不同倾向,这给文学翻译的译者风格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方向,具有方法论上的借鉴意义;同时本研究也丰富了描述性翻译理论的研究(DTS)和译者风格研究,对译者的翻译实践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