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The House on Mango Street作为美国奇卡诺文学的代表作之一,从小孩的视角,用小孩的口吻,简洁明了,富有诗意地描述了墨西哥裔美国人的生活状态,揭示了男女两性不平等,种族歧视等社会问题。目前该书有三个中译本,分别为在中国大陆发行出版,由海归生化学博士后潘帕翻译的版本,和在中国台湾发行出版的两个版本,十二岁小学生BabySui翻译的版本和台湾暨南大学英语翻译副教授林为正翻译的版本。目前,国内对该书译本的研究只停留在大陆译本。本文将从接受美学和身份理论出发,对三个版本进行对比研究,旨在探明译者身份对翻译的不同影响。 本文以接受美学和身份理论为指导,证实了不同身份的译者对同一原文的理解不同,会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从而产生不同的译文。本文以译者在翻译中读者和再创造者身份为框架,结合身份理论的角色身份概念对译文进行分析。译者作为读者,各自的角色身份影响原文的解读。译者作为再创造者,其角色身份对译文又会产生不同的影响。BabySui作为一名小学女生,把原文理解为一本儿童读物,在翻译中对文本信息有选择地删减。她的版本语言简单,语义流畅,但是主题思想有所削弱。林为正作为英语翻译副教授和一名经验丰富的译者,从专业角度解读剖析原文,较准确地把握原文风格、主旨与文化信息。他的译著传达了文化,再现了风格,用词正式典雅。潘帕作为业余译者,从大众读者的角度看待原文,对原文内容理解有偏差,翻译亦步亦趋,语言不地道。但在个别文化词的传达表达上,有可取之处。总的来说,作者认为BabySui的版本可以作为儿童读物出版。林为正的版本各方面来说都很好,是优秀的译本。潘帕的版本达不到出版标准,在很多方面都应改进。此外,译者不同的身份会在文化传达,诗学再现及语言等方面对译文产生显著影响。接受美学及身份理论对研究译者身份有新的启示,对今后翻译研究有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