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唐五代是词风、词体转变的关键时期,冯延巳的贡献不容小觑。一本仅载一百一十首词的《阳春集》,以其“堂庑特大”“深美闳约”的境界一改花间词绮丽香艳的词风,对后世影响深远。特殊的历史背景与人生经历,使得冯延巳在词史上备受争议,贬多于褒。本文尽量保持以客观公允的态度,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冯延巳及其《阳春集》进行系统研究,分别是冯延巳及其《阳春集》考辨、冯词的悲剧美感、冯词中的抒情新模式以及后代对冯词的接受,力求通过本文还原出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冯延巳形象。首先,冯延巳作为南唐两朝重臣,史书中对他生平事迹的记载并不缺乏,但几乎都流露出鲜明的贬抑态度。第一章重点是综合特殊的时代背景与冯氏的性格特征,站在现代史观的立场,客观地分析辨证冯氏人品。冯词研究,历来都存在着对词作作者的争议。要深入地研究冯词,必然需要先辨明这个问题,故本章在第二节中进行了系统地词作者考辨。其次,冯词最突出的艺术风格是具有浓厚的悲剧美感。第二章先是从主客观两方面共七个角度,系统地探究冯词悲剧美感的成因。而后又在此基础上对冯词悲剧美感的特点进行评析,主要角度有:郁抑缠绵的悲剧情感世界;“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悲剧情感内涵;清丽雅致、含蓄婉约的语言风格。最后,冯词在词曲抒情模式的创新,对后世的影响不可谓不深远。冯延巳在词中首次引入比兴寄托手法、模糊抒情主体的性别、通过对立统一强化复杂矛盾的情感张力,在幽微深隐而又朦胧优雅的笔触中寄托忧世与忧生情怀,感情真挚深厚,境界深广辽阔。在此基础上,最后一章重点是沿着时间的脉络,按照后代对冯氏及冯词的接受程度划分了三个时期:北宋、南宋至明代、清代及之后,以便深入系统地展开研究。整体来说,在这个学术思想自由开放的时代,对冯氏及其词的接受日渐多元化、全面化。只有结合个人所处的综合环境去设身处地地看待一位历史人物时,才能得到较为客观公允的结论。本文也正是秉承这样一种学术态度去研究冯延巳及其《阳春集》,以期呈现出一位完整的真实的冯延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