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菊花(Chrysanthemum×morifolium Ramat.)是重要的盆花和切花,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目前菊花花色育种仍存在一定的缺陷:1.由于缺乏类黄酮-3′,5′-羟基化酶基因(F3`5`H),不能产生蓝色的飞燕草色素而缺少蓝色系品种;2.红色和紫色品种中色素亮度低,花色暗淡,缺少色彩鲜艳的红色品种。由于菊花花色基因库的有限性,用传统育种方法至今仍无法解决这两大缺陷。根据菊花的花色形成机理和花色分子育种的研究进展,利用转基因技术将花色相关调节基因转入菊花中,研究转录因子对菊花花色结构基因的调控,研究其花色形成的分子机理,对于通过分子手段改良菊花花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主要取得了如下成果:1.对pBI121载体Gus基因后的终止子进行2次PCR扩增,在原SacⅠ酶切位点后添加了新的SalⅠ酶切位点,利用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结果表明改造后的载体上的Gus基因能正常表达,终止子功能正常,载体改造成功。用改造的pBI121N构建了含有Lc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pBI121N-Lc。2.利用农杆菌介导菊花节间薄层(tTCLs)和叶盘进行遗传转化。共对7个品种1751个外植体进行了侵染。通过分化培养,除‘Repulse’外的6个品种均获得了抗性芽,通过抗性芽生根筛选,‘日切桃红’、‘Regan Elite Sunny’、‘Regan Elite Improved’3个品种获得了生根的抗性苗,‘墨菊’、‘粉荷’和‘粉牡丹’未获得生根抗性苗。说明菊花抗性芽再生和生根具有基因型差异。3.提取48株生根‘日切桃红’抗性苗的基因组DNA,以Lc基因和CaMv35S启动子序列为引物,分别对Lc基因和35S启动子进行PCR检测,获得了7个Lc基因和35S启动子的阳性株系;PCR结果表明Lc基因已经转入菊花中,转化率1.4%。在‘日切桃红’节间薄层(tTCLs)遗传转化过程中,产生的抗性愈伤组织中有红色愈伤组织出现,在已获得的‘日切桃红’转基因植株中发现部分转基因株系的根系有变红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