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细胞中活性氧(ROS)的积累会引发氧化应激,导致细胞或组织氧化损伤,进而引发多种疾病。α-生育酚和γ-谷维素是植物油中天然存在的微量脂质伴随物,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前期研究发现,α-生育酚和γ-谷维素在体外存在一定的抗氧化相互作用,且不同介质中的作用效果不尽相同,但两者被机体摄入,经过消化吸收,最终进入细胞内是否存在抗氧化相互作用,机制为何,尚未明晰。基于此,本论文采用体外消化以及Hep G2细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食用油脂质伴随物细胞抗氧化作用及机理研究(31872895)”;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胞中活性氧(ROS)的积累会引发氧化应激,导致细胞或组织氧化损伤,进而引发多种疾病。α-生育酚和γ-谷维素是植物油中天然存在的微量脂质伴随物,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前期研究发现,α-生育酚和γ-谷维素在体外存在一定的抗氧化相互作用,且不同介质中的作用效果不尽相同,但两者被机体摄入,经过消化吸收,最终进入细胞内是否存在抗氧化相互作用,机制为何,尚未明晰。基于此,本论文采用体外消化以及Hep G2细胞抗氧化模型,研究α-生育酚和γ-谷维素复配乳液经消化,再被细胞摄入后,两者之间的抗氧化相互作用及相互作用机制。具体结果如下:首先,通过体外消化模型,对α-生育酚和γ-谷维素在消化过程中物理稳定性和抗氧化活性的变化进行探究。结果表明,消化过程中α-生育酚和γ-谷维素的浓度不断下降,胶束相中脂质伴随物含量有所损失,说明消化过程会对两者的稳定性造成影响。一方面是因为消化液以及不同阶段p H值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因为α-生育酚和γ-谷维素的添加会导致乳液粒径增大(184.5~274.6 nm),zeta-电位增大(-48.9~-33.5 m V),乳液液滴聚集,从而降低了脂肪酶与乳液之间的结合位点,导致脂解程度的降低(92%~62%),最终导致两种脂质伴随物本身在消化过程中的含量降低。但是,两种脂质伴随物在体外消化过程中均表现出较好的抗氧化活性,最高可以达到477.94±45.3μmol TE/m L消化物。另外,胶束相中复配组抗氧化活性值(341.77±66.5~418.14±14.3μmol TE/m L消化物)始终高于单独添加组(213.77±19.2~371.85±52.0μmol TE/m L消化物)。其次,采用细胞抗氧化模型以及联合指数法,对α-生育酚和γ-谷维素在Hep G2细胞中的抗氧化活性进行探究,并评价其在细胞中的抗氧化相互作用类型。结果表明,单独添加α-生育酚或γ-谷维素,细胞抗氧化活性(CAA)随添加脂质伴随物浓度(α-生育酚在0.2~4μg/m L,γ-谷维素2~40μg/m L)增加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呈正相关。但是,将α-生育酚和γ-谷维素以相同比例1:10按不同浓度复配后,CAA值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TO11(1μg/m Lα-生育酚和10μg/m Lγ-谷维素)复配浓度下达到最大峰值,为94.84±4.2。此外,经过计算,得到复配组的联合指数(CI)值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说明两者的协同作用先上升后下降。在TO11组合下,CI值为0.32(CI>1表示拮抗,CI<1表示协同),呈现最强的协同增效作用。但是在高浓度TO44组合中,CI值为3.3,呈现较强的拮抗作用。最后,从细胞摄取量、胞内ROS水平以及内源性酶活力三个层面,阐释α-生育酚和γ-谷维素在细胞中抗氧化协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α-生育酚和γ-谷维素的含量在单独给药的情况下,细胞摄取量呈现随添加量上升,不断增加的趋势。但是经过复配后,α-生育酚和γ-谷维素的细胞摄取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TO11组合中达到最大,分别为0.65μg/mg pro和11.87μg/mg pro,这与CAA的结果一致,说明细胞抗氧化活性与细胞对脂质伴随物的摄取量有关,同时复配组的γ-谷维素摄取量也显著高于单独添加组(p<0.05),说明α-生育酚可以促进γ-谷维素的细胞摄取。ROS水平以及内源性酶活力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CAT)以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结果表明在当α-生育酚和γ-谷维素进入细胞后,TO11组合中,α-生育酚和γ-谷维素通过清除ROS以及上调GSH-Px酶活力中发挥协同抗氧化作用,从而使得两者的细胞抗氧化能力最强。TO44组合中,α-生育酚和γ-谷维素细胞摄取量均低于单独添加组(p<0.05)。虽然α-生育酚和γ-谷维素复配组合对三种内源性酶活力的提升显示出一定的协同作用,但ROS清除能力显示较强的拮抗作用,使得该组合呈现拮抗作用。总之,α-生育酚和γ-谷维素在细胞中的抗氧化相互作用与两者在细胞中的摄取量呈正相关,最终影响脂质伴随物在细胞内的抗氧化活性。综上所述,消化过程对α-生育酚和γ-谷维素的物理稳定性和抗氧化活性造成一定影响。进入细胞后,α-生育酚和γ-谷维素在细胞中的抗氧化活性在1μg/m Lα-生育酚和10μg/m Lγ-谷维素的复配组合下呈现最大协同增效作用,与细胞的摄取量呈正相关,在细胞内通过在清除ROS和上调GSH-Px酶活力方面发挥协同作用。本文通过阐释脂质伴随物在细胞内的抗氧化协同作用机制,为相关功能性食品的开发和合理膳食搭配提供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近年来,食物过敏在全球的发病率日益增高,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公共性食品安全问题之一,对食物过敏患者造成了沉重的生理和心理负担。另一方面,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可持续发展问题对清洁、高产能的新型蛋白资源提出需求,比如昆虫蛋白、微生物来源蛋白、基因工程表达蛋白等新型蛋白资源或生产技术。然而这些蛋白存在致敏性风险,会对食物致敏风险管理带来新的挑战,致敏性评价将成为保证未来食品安全的基础。目前用于评价食物致
脱支酶(Debranching enzymes,DBEs)是一类能特异性水解支链淀粉及相关多糖中α-1,6-糖苷键的水解酶。在淀粉加工过程中,DBEs有效水解淀粉底物中的α-1,6-糖苷键,与其他淀粉酶协同作用可显著提高淀粉的转化率,降低生产成本。DBEs已被广泛应用于生产葡萄糖、麦芽糖、环糊精及抗性淀粉等产品。普鲁兰酶和异淀粉酶是目前研究最多的DBEs,两者具有不同的底物特异性。普鲁兰酶的底物特
长时间、大强度运动后期,血糖下降,肌糖原几乎耗竭,运动表现降低。酮体作为一种天然、快速且高效的营养补剂,近些年来已成为体育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系统梳理酮体补剂应用于竞技运动的研究进展,主要结果如下:(1)补充酮体可通过节约糖原提高耐力运动表现及认知表现;通过促进糖原合成提高运动后恢复能力。但因研究对象、补充类型与剂量及运动测试方式(运动量、运动强度、运动时间等)等因素导致研究效果不一致。(2)
细菌感染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抗生素的成功开发有效控制了细菌感染性疾病,但抗生素的滥用导致了耐药菌的出现,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光动力疗法是一种极具前景的治疗细菌感染的新兴疗法,但大多数光敏剂通常处于“常开”的激活状态,且缺乏细菌靶向性,易对正常组织造成非特异性损伤。此外,氧气(O2)耗竭和光的穿透深度有限等因素严重限制了光动力疗法的效率和临床应用。化学动力疗法是一种依赖于内源性过氧
完全美拉德反应产物常用作食品风味料,但其理化性质不稳定,难以维持风味增强的效果。美拉德反应中间体在常温下理化性质稳定,用其替代完全美拉德反应产物便能够实现食品新鲜风味的受控形成。天然多酚可以与美拉德反应中间体发生相互作用从而抑制褐变,具有作为美拉德反应中间体水相制备示踪剂的潜力。本文研究了甘氨酸-木糖美拉德反应模型体系中间体的水相示踪制备方法,分析了多酚类化合物鞣花酸与靶向中间体相互作用抑制褐变的
酸面团是由谷物和水组成,由乳酸菌和(或)酵母菌发酵而得的一种面团。作为一种天然发酵剂,酸面团有助于增大面包比容,改善面包质构,增强面包风味,抑制有害微生物生长,延长面包货架期,提高面包营养价值,对改善面包品质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目前酸面团的种类较为单一,油脂作为面包制作中的常用配料,对面包品质和风味具有重要影响,但其在酸面团中研究应用较少。本论文选用玉米油与小麦粉、水混合作为发酵基质,选用乳酸乳球
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患者心情持续低落,悲观厌世,频繁失眠,承受精神痛苦,严重时伴有躯体症状。全球大约有3.5亿抑郁症患者,抑郁症是全球疾病负担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治疗抑郁症的药物可能伴随不可避免的副作用,如恶心、呕吐和腹泻。饮食、感染、疾病状态等因素均会影响肠道微生物组成,异常的微生物群可以改变宿主的行为、免疫和内分泌。肠道菌
Amadori化合物(Amadori rearrangement product,ARP)或Heyns化合物(Heyns rearrangement product,HRP)是美拉德反应在初始阶段形成的中间产物,它本身无味、无挥发性且存储稳定、但热反应活性较高,在热处理过程中能继续裂解,实现新鲜风味受控形成,从而解决热反应香精在食品加工过程中香味易散失等问题。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
伏马毒素B1(Fumonisin B1,FB1)是一种典型的镰刀菌毒素,主要污染玉米及其制品,近年来污染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研究表明,FB1可以通过生物体鞘脂类代谢紊乱、神经传递异常、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等方式诱发神经毒性,与马脑白质软化症和儿童神经元小管缺陷症等神经疾病密切相关,严重威胁动物和人的健康。因此,研究FB1的神经毒性作用机制及其干预措施对食品安全控制尤为重要。本文基于秀丽隐杆线虫(Ca
小龙虾(Procambarus clarkii),学名克氏原螯虾,是我国重要的淡水经济类水产品,其肉质细嫩紧实,口感鲜甜,独具风味,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广受中国消费者喜爱。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小龙虾加工生产国,但加工业的发展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如小龙虾原料含菌量高,若控制不当,在加工和储运过程极易引起腐败变质;目前,加工企业虽已形成一定的质量控制技术,但对于加工环节微生物的消长规律尚不明晰,